无名
级别: 爱心之星


精华: 0
发帖: 148
威望: 149 点
银子: 253 两
贡献值: 0 点
在线时间:130(小时)
注册时间:2008-05-09
最后登录:2008-11-28

 四圣谛

0
四圣谛 kH06Cb  
n~,6!S  
mv<cyWp  
〖四圣谛的意义〗 0Dd8c \J  
rp ]H&5.*  
    "谛"就是如是不颠倒,既是真理。"圣谛"是圣人所知之绝对正确的真理。 x!4<ff.  
"四圣谛"说四种真理:一者、苦圣谛;二者、集圣谛;三者、灭圣谛;四者、 5=s|uuw/  
道圣谛。唯有佛陀才能开示它,其余的人只能随着佛陀而解说,乃至辟支佛也只 hzV%QDUpe  
能自己觉悟,没有办法以四圣谛来度化众生。辟支佛知道世间的苦果,知道苦的 Q{hK+z`D  
原因,知道灭苦的果,但是却没办法讲出灭苦的"道"。这个"道"是种种的修 ,[n=PJVw/  
行方法,他没有办法开示诠释,所以四圣谛唯有佛陀能圆满的阐述。在佛陀未出 SM}& @cJ  
世之前没有四圣谛,其他的圣者是以观十二因缘而觉悟的。 gd)VL}k  
TIV|7nKL  
    佛陀阐释四圣谛的目的,是要告诉我们世间的因果以及出世间的因果。"苦" CJ;D&qo  
是指世间的苦果;"集"是苦升起的原因--世间因;"灭"是苦熄灭的果-- "t{D5{q|[k  
出世间的果;"道"是灭苦的方法,通往涅槃的道路--出世间的因。在经典中 B(@uJ^N  
有这样的比喻:众生的身心有种种的生死业以及烦恼,既是有各种的心病,佛陀 Ud-c+, xX  
将此病情,以及病情之所在处,告诉众生,并且指出那些解脱的圣人,没有病苦 m7,"M~\pX  
而得到的愉悦,以及解脱病苦的方法。 <.|]%7  
s 4 Uk5<  
-OQ6;A"#  
〖四圣谛的次序〗 `)jAdad-s  
_T^@,!&  
    ㈠、苦谛:说明世间是苦果。我们要知道苦有如病,应该遍知,这是世间的 <XpG5vV  
苦果,也是生死的流转。我们要知道所有的病,才能医治它。 q_6 <}2m,U  
&53LJlL Co  
    ㈡、集谛:说明业与烦恼是苦的根源。我们要知道病苦的原因,将之断除。 S?H qrf7<  
这是世间的因果,也是生死的流转,但是它指出我们生死流转的原因。 yV@~B;eW0  
GQkI7C  
    ㈢、灭谛:说明解脱与证果。众生无时无刻不在病苦中,我们要知道没病苦 Jpe\  
的快乐是怎样的?要认识怎样的人是没有病苦的?要证知怎样才是没有病?这是 }8'bXG+  
指出世间的果,就是解脱、清净的境界--涅槃。 j W|M)[KJN  
C It@xi#I  
    ㈣道谛:说明离苦的道路。我们要知道修道的方法有如良药,应该修学。这 JOq&(AZe  
是指出世间的因,我们应该学习、掌握一些修道的方法,努力不懈地修行,最后 Daf;; w  
就可解脱生死。 Ut"F b  
0o!Egq_  
NSh~O!pX  
〖一、苦圣谛〗 K30{Fcb< h  
W GMEZx  
    苦既是逼恼的意思。众生经常被无常所患累、所逼恼,所以说是苦。苦相可 tw]Q5:6  
分为三苦以及八苦;苦果可分为有情世间以及器世间两种果报。 = :\o/)+  
a/ Z\h{*  
㈠、苦处: #c1c%27cmm  
pL'+sW  
⑴、有情世间:众生的身心活动,称为有情世间。 y}lqF8s  
  G Y ]bw  
⒈根据众生的种类来分: &14Er,K  
%wux#"8  
    它可分为五类:地狱、恶鬼、畜生、人、天人,称为五趣;另一种分类加上 [lAZ)6E~=  
阿修罗,和称为六道。 @X>Oj.  
M,9f}V)  
⒉根据三界来分别: |rk4,NG.  
h-:te9p6>4  
    根据欲(欲望)以及色(物质),有情世间可分为欲界、色界以及无色界。 $> PV6  
k| ,F/:  
    1、欲界:有饮食、睡眠、情爱(淫欲),这三种欲望。欲界的众生皆具有 w ]$Hr   
    此三种欲望,然而人类除了这三种欲望外,还加上爱财,爱名,称为五欲。 sq'bo8r  
_QOZ`st  
    2、色界:此界的众生都是依据禅定进入色界,没有欲界众生的欲望,唯有 ;l=ZW  
    清净微妙的色身。 ;bt%TxuKb  
0h~7"qUF@  
    3、无色界:无色界的众生不但没有欲望;而且也没有身形的器界;他们没 ZncJ  
    有身体,也没有外在物质的世间;只有五蕴中的"受"、"想"、"行"、 n[`FoY  
    "识"等的心,以及心所生发在活动。 rXu^]CK *G  
-eoXaP{[  
⑵、器世间:根据地、水、火、风四大所形成的物质,以及星球、日月、山河大 ]eZrb%B .  
地,乃至小如针线等物质,以及物质的活动现象,如光、声音、风、冷、热等。 $4&e{fLt|v  
3]g|Cwu  
    有情世间和器世间是由我们过去的烦恼,造种种业所形成的力量而产生的, hE>%LcP  
因为过去的烦恼造作,所以现在受报;现在的烦恼又继续造作。凡所造作(有为) ify}xv  
都是无常;无常必然是苦,为什么呢?因为无常就不自主,不自在;众生对有情 J PK( S~  
世间与器世间不能做主,所以称为苦处。 |.Y}2>{  
KI{B<S3*Z  
㈡、苦相: j UCrj'  
RW04>oxVn  
⑴、三苦: f+ Ht  
1x~dsM;q  
1、苦苦:苦受以及顺苦受的法。"受"有苦、乐、舍三种受,我们在生活中感 yd4\%%]  
受到苦。苦苦是指苦受。除了苦受外,还有引起苦受的种种法也是苦,被称为顺 '&hk?  
苦受法。比如你的手被火烧到,手痛是苦,而烧你的那些东西的作用也应该归于 v46 5Z  
苦。我们会感觉到苦受是由嗔引起,我们要远离、要抛弃,但它又如影随形般地 j>-O'CO  
穷追不舍,所以我们觉得苦。八苦中的生、老、病、死、怨憎会五种苦属之。 ^9*kZV<K  
<*5 5d2  
2、坏苦:乐受以及顺乐受法变坏而引起的苦。我们享受快乐时,它却如朝露般 ||t"}Y  
的消失无影无踪,令人怀念,我们贪爱,就感受到苦,称为坏苦。是你感受到快 G :JQ_w  
乐的东西,称为顺乐受法,因为变坏所以苦。爱别离与求不得苦属之。 [=q&5'FY0  
lo:{T _ay  
    此苦苦与坏苦是由嗔、贪所引起的,此两种苦凡夫可以世间的智慧觉知之, U^.kp#x#  
称为世俗谛苦。 U sS"WflB  
!O }^Y  
3、行苦:一切有为造作都是迁流变化,它包括苦苦、坏苦、舍受。我们不把不 #.^A5`k  
苦不乐受(舍受)当作是一种苦,但依行苦来看,它也是一种苦,原因是:"舍 V*1hoC#  
受"是不永恒地,它无常变化,舍受之后,乐受、苦受业接踵而来,因为它迁流 . +  
变化,不能做主,不自在所以苦,此称为"行苦"。此种行苦愚痴的凡夫不知不 r0 fxEYze&  
觉,唯有圣人能觉知,称为圣义谛苦,五取蕴苦属之。 QpZ CU]  
-- chU5  
⑵、八苦:既是生苦、老苦、病苦、死苦、怨憎会苦、爱别离苦、求不得苦及五 M6o"|\  
取蕴苦。 `8sC>)lrwu  
K~ob]I<GiB  
1、生苦:每个人都有生苦,但都忘记了。以人类来说,生时的众缘逼迫,就是 +<1MY'>y  
苦。我们住胎时,子宫是最小的牢狱、胎儿手脚没法伸直、缩成一团,好像坐监 nqMXE82  
牢,痛苦极了。此外,子宫里的种种不净,如羊水、血等,我们都得忍受,真苦; 6z keWR  
胎儿出世时,要从小小的阴道中钻出来,有如两座山压顶,母亲受苦,婴儿也受 -L&%,%  
苦,这是每个做母亲的人都晓得的,所以婴儿一出世就大哭,苦不堪言;另外婴 g`9`/  
儿的皮肤很细嫩,一出世接触到冷热空气,身体好像针扎那么痛苦。此外,胎儿 82*nC!P3E  
在母亲的肚子里,觉得比较安全,一出世就有如迷途般,无依无靠,苦到要死, ?|NMJ Qsa7  
怕的要命,所以生是一种苦。 #Li6RSeW  
n/Fx2QC{  
2、老苦:我们的身心衰损,朽坏,生出种种的苦受,身体老化,慢慢的不听话, Qf#=Y j  
不中用;而我们的心逐渐没力,想东西也越来越迟钝,样样不如人,因而觉得苦 ,\Uc/w R  
不堪言;人老不中用,皱纹满面,腰弯背娄,老态龙钟,做不了事情,苦死。有 2{;~Bg d  
些老年人在家无所事事,又担心被子女遗弃、孤寂与疏离难以挣脱,寻取温暖与 rctGa ,l  
亲情难得;年轻力壮时,高朋满座,意气风发,神采飞扬,谁也没料到晚年的境 w1J%%//(h  
遇却是如此的孤单,寂寞与凄凉。 A$o7<Hx  
+ko-oZ7V  
3、病苦:身体的四大不调,百病丛生,所以苦。病有种种,有些病很轻微,有 KqhE=2,  
些病很严重,有些暗病不容易查知,结果暴病而终。最可怕的是牙痛,痛到呱呱 UrJrv x  
叫,家人都要让你三分,真正来讲,"吃"是病,贪东西也是病,但这些是属于 jH~VjE>  
心病,这儿讲的是身病。我们的身体有如机器,终归会变坏,变换就是病苦。 * ,#SwZ  
!l5&>1?  
4、死苦:我们的寿命享尽,病逝,或是天灾人祸众缘逼迫而终。临命终时,死 ~lH_d[  
的境象令人难以忍受,恐怖之心油然而生。有些人死时,吓的面色变青,死相可 -4!S?rHwd+  
怖;有些人在死时,不愿死去,双手抓的紧紧。如果有一天我们发觉双手不能动 O'[r,|Q{  
弹,一定苦的要命;人要死的时候,身体各部分慢慢的动弹不得,内心一定很恐 "p\5:<  
慌,这就是死苦。大家都知道这生、老、病、死苦,甚至已经麻木了,无可奈何 &r0U9J  
的接受;大家说反正都要死、想它做什么?但是没人讲反正要病嘛,理它干嘛? 'LW~_\  
当你病了,会呱呱叫,病苦来时,就受不了。当死还没来临时,你嘴巴大,爱讲 %s* F~E  
大话,当它来时,你就怕死。如果有人用刀指着你,你会吓的要命,那就是怕死 q'1 86L87  
--死苦;还没动到你,就吓到如此这般,等死期到来时,更不用讲了。 n>k1 D  
G{]tB w  
5、怨憎会苦:我们和冤家、仇人没办法避开,每每要见面,这就叫做怨憎会苦。 %D6HY^]ayw  
比如一对夫妻,婚姻生活美满,恩爱,过后吵架闹翻了,但是为了儿女,夫妻之 WinwPn+9  
缘难断,必须天天见臭、面脸臭;或是打工仔,虽与老板不和,但为了家计,为 Mp,aQ0bNS  
了五斗米而折腰,天天要和不喜欢的老板见面;还有某些同事,跟你吵过一次架 gEISnMH  
后,两人见面就不说话,因为某种业因缘,你不能离开他,天天要会面,这就是 1.IEs:(;  
怨憎会苦。  ow2tfylV  
A(6n- zL  
6、爱别离苦:与至亲,相爱的人乖离分散,所以苦。因为某一些因缘,所心爱 hA:RVeS{  
的人儿离你远去,你舍不得,所以感觉到苦。比如做父母亲的,女儿出嫁或是儿 /0z#0gNp  
子出国留学,思念总在分手后开始,常挂心头。有的伤心流泪,哭哭啼啼;有的 ,0\P r  
睡不着,吃不下。这些还不太严重,严重的是男女之间的情爱,相爱的人却偏偏 7v]9) W=y  
被拆散,很多情侣就因此跳楼殉情。在西方有罗密欧与朱丽叶;在东方有梁山伯 *c>B,  
与祝英台,这些缠绵伟大的爱情故事,常使同情他们的人泪流满襟。 >e M> Y@8=  
R?5v //[  
7、求不得苦:我们用种种办法与手段,希望获得自己所喜爱的东西或崇高的理 W!B\VB  
想,但是结果还是得不到,这叫做求不得苦。它是最普遍的苦,因为人的欲望太 |{ TVW  
多了,这样多的欲望我们没法实现或得到,所以是苦。 :J;&Z{  
BRTCo,i  
8、五取蕴苦:我们对五蕴(既是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识五种身心聚合)的身心产 x=YV*  
生执著,称为五取蕴。取是执取的意思。五取蕴刹那刹那的生灭,它一直迁流变 `BzjDI:a  
坏,所以是苦。 :878q TB  
K'U8ft*_  
㈢、总结: J u"K"  
' o(7@   
    在这三苦与八苦中,真正的苦是发生在于"行苦",此苦唯有圣人能觉知。 S'}pUGDO  
佛教所说的苦与世间人所说的苦不同;佛陀出家修道,所看到的并不是世间人所 #,CK;h9jy!  
知的苦受、乐受的苦而已,佛陀所觉知的苦是:这个世间一切都是有为变化,终 e+O502]  
归变灭,不能自主故苦,此苦称为"行苦"。如果佛陀没有为我们阐述,我们凡 `"h[Xb#A`b  
夫对它是不知不觉的,因为我们迷在苦、乐之中。这个苦必须以智慧观察,所以 EZJ[+ -Q;  
初学佛者应以闻、思、修中的"闻慧"来了解"行苦"是一种苦。这个"行苦" mRT$@xa]J  
并非"苦苦"与"坏苦",而是因为不自在,就是苦。苦圣谛中最究竟的苦是" X|4_}b> x  
行苦",如果没有它,我们可以想尽所有的方法,修各种福报,追求种种的乐受; *o6hDhg  
如果福报很大,在天上或人间享受五欲之乐的我们,根本就不知道苦为何物,只 m5 l,Lxj  
知道乐,那么这个苦圣谛就没法成立。但实际上并不如此,这五欲之乐是包含在 Pq3m(+gf  
行苦中,因为它会变化、变坏;也就是说即使升天做天人,在天上享乐,但天福 ZVni'y m  
有享尽之日,乐报没了,苦报就接踵而来,所以"行苦"是真正苦之所在。 0P l>k'9  
)QAS7w#k  
3A!Qu$r9  
〖二、集圣谛〗 (-%1z_@Y  
e N^6gub  
    集圣谛是苦的生因,他能集生死苦,故称为集圣谛。集就是招感集取,招感 XOT|:  
就是业力被烦恼所引发出来;集取就是烦恼在造业。因为我们过去造种种的业形 ;D|g5$OE&  
成力量,加上过去与现在种种烦恼的引发,使我们受种种苦。所以这个集圣谛所 >SWc  
要讲的就是烦恼以及烦恼所造的诸业行。 Ci$?Hm9n  
'7JM/AcC#K  
㈠、烦恼:佛说我们有八万四千烦恼,所以教导我们以八万四千法门对治之。然 NudY9 ~   
而这个八万四千是表示多数,它说明众生有很多烦恼,我们不可能全部认识,只 cP^c}e*;NS  
要认识主要的烦恼即可,它们是六根本烦恼以及大、中、小随烦恼。由于时间有 JmF:8Q3H  
限,我在此只讲六根本烦恼。此是凡夫非常严重的烦恼,因为他引发其它烦恼的 bY}:!aR<mK  
生起,所以称之为根本烦恼。六根本烦恼又称为十惑,它们既是: *('Vyd!n  
bBY7^k  
⑴、贪:贪有很多种,普通来讲我们有财、色、名、食、睡五欲之贪,人类的一 b^R_8x  
生就是在这其中打滚,虚度一生。因为我们贪著五欲,所以心甘情愿被他束缚。 =^mBj?(V7  
我们除了晚上睡觉,从早到晚为生活奔波,忙这工作,拼命想发财,这就是贪财。 ]PQ6 em  
同事又追求种种名誉、地位;有些人又贪吃;到了某一段年龄有对色欲(淫欲) l?O%yf`s  
有种种的贪求,所以说我们的人生就是为了满足五欲而过活;如牛被人牵着鼻子 guk{3<d:Jy  
走,我们也如牛一样被五欲牵着鼻子走,所以五欲的贪是烦恼。 gt\*9P   
bkS-[rW  
⑵、嗔就是生气的意思,这个生气有很多种类,人家骂你,不能忍受,起嗔心。 F*p@hl  
嗔与贪刚好相反,贪是遇到快乐的境,你追求;嗔是遇到不快乐、不喜欢的境, D_M73s!U  
你要抛弃它,但又丢不了,所以嗔。 s|D[_N!|  
irF+(&q]jh  
⑶、痴:不明事理,是非不分,称为痴。 k{J\)z  
O"9Or3w  
    不明事理就是对世间的因果道理不知不觉,好像人是怎样来的?死后怎样去? WSqo\]  
此外,对四圣谛、三宝的实、德、能,既是说对于真理的真实、三宝的功德、自 @+yjt'B  
己与他人能修行解脱等无知,都是愚痴。 JnPwqIF1  
kE854Ej  
    另一种愚痴就是对是非不分明,比如人家为你讲佛法,你不懂对或不对,人 {sF;R.P&r  
家跟你讲对的,你以为是错;人家跟你讲错的,你却以为讲对,这也是愚痴。 mbXW$E-&R2  
@umn#*  
⑷、慢:慢就是傲慢、我慢。自己内心高举,看不起别人,称为慢。比如某人的 -cgMf\YF  
儿子修完大学课程后,那个做母亲的就觉得了不起,到处向人炫耀;或是有人养 $_O;yz  
了一只漂亮的狗,他觉得了不起,带着那只漂亮的狗招摇过市;或是向人炫耀自 /)<Xoa  
己的名、利和财产等,都称为慢。 q"VC#9 7`  
l*b0uF  
    慢的种类: O|0V mm  
jE!?;} P1  
    1、有些人很有能力,才华洋溢,高人一等,结果看轻别人。 .5!Q(  
    2、有人的地位很高,你以为跟他平等,结果你觉得自己了不起。 C:p`  
    3、自己比别人差,但不认输,却认为他人没什么了不起,我只是不做而已, o!zo%#0;#)  
        这是慢的心里在作怪。 9#1Jie$  
iQvqifDmh  
⑸、疑:对于佛法因果道理怀疑。 <])kO`+G  
<~  ?LU^  
⑹、身见:执著五蕴的身心里面有一个我,乃至身心以外有我。 J<MuWgx&  
[<.dOe7|  
⑺、边见:执著断、常二见。就是说认为"我"是永恒的,就是执住"常";认 ;R7+6  
为人死后一了百了,什么都完了,这就是执著"断"。我们凡夫就是有这两种邪 <;hy-Q()D  
见,称为边见。 m%U$37A 1  
+HEL^  
⑻、邪见:各种不正确的思想、它包括:对因果起不正确的知见,拨无因果;认 ; ! B>b)%  
为没有过去世,没有将来世,这些都是邪见。 +r$VrNVs  
!RwMUnp  
⑼、见取见:执著我们的见解是对的,称为见取见。我们凡夫又一个很深的执著, rTzXRMv@o  
认为我的见解才是对的,别人的见解都是错的,这叫做见取见。 YLp#z8 1e  
@+hO,WXN  
⑽、戒禁取见:执著不正确的戒律,称为戒禁取见。比如有人放生,放鸡说以后 V3$zlzSm,  
不能吃鸡;放乌龟就说以后不能再吃乌龟,这其中没有因果关系,根本无此事, P.3kcZ   
佛陀是根据因果道理来制定戒律,所以这是戒禁取见;甚至有人认为一定要吃素 WD|pG;Gq  
才能解脱,所以他吃素,这也是戒禁取见。菩萨道行者,为了避免因他吃肉而要 6 - IThC  
杀害众生,所以吃素,这是一种慈悲心的表现,并非是为了要解脱而吃素,如果 y<m }dW6[\  
吃素能解脱,牛羊早都解脱了。 t:%u4\nZ;  
OQ+kOE&  
    更有些人持牛羊猪狗戒,他们学习牛羊猪狗所做的一些行为;有些不吃这些 (t"e#b(:  
众生的肉,好像兴都教徒认为牛是神圣的,所以不吃牛肉;某些教徒却认为;猪 h%&2M58:  
是肮脏的,所以不吃猪肉等,这些都是戒禁取见。 m0]Lc{  
8xx2+  
    这六个根本烦恼妨碍我们解脱生死,其中严重的三大烦恼是贪、嗔、痴,称 $u, ~183  
为三毒;在这三毒中最严重的是贪爱。(请参考《烦恼》) T1uOp5_]B  
@gi / 1cq  
    爱的种类: 86 W.z6  
JPq' C$  
    1、对乐欲、财富、权势等五欲之贪求与执著。 G!U `8R  
    2、对意念、理想、观点、意见、理论、概念、信仰的贪求与执著。 v(l:N@L  
    3、求生存、求再生、求生生不已及永生的贪求与执著。 ?zK\!r{  
    4、不再生存的渴求。 "(yw(/  
 ?S'Wd=  
    佛陀说我们烦恼中的"爱"是集谛的主要原因,故集论说"若爱、若后有爱、 jBJ|%K M  
若贪喜集行爱、若彼彼希乐爱是名集谛。"就是说贪爱是苦生起的主要原因,我 8>'vzc/* >  
们对现前的事物苦苦贪求,此称为爱。 k#x"'yZ  
+m1*ou'K  
    1、后有爱:我们想要追求永恒的我,追求死后的将来,而这样的贪爱,使 DYTC2  
        我们死后将来再继续受生,称为后有爱。 4#ZZwa]y  
    2、贪喜集行爱:当现前的境界出现时,我们因迷惑而执著它,称为贪喜集 G`z=qaj  
        行爱。 V BjA$.  
    3、彼彼希乐爱:我们知道现前这样快乐的境界,追求将来也要有这样的境 oA4<AJ2  
        界,称为彼彼希乐爱。比如今生夫妻生活适意、恩爱,希望将来死后夫 4)d"}j  
        妻再结来生缘。 >Dq&[9,8  
Ha~} NO  
    因为这种种的爱,使到我们死后再来生死轮回。由这个贪爱的烦恼使我们产 zRgl`zREr  
生常、乐、我、净四个颠倒。在这个贪爱之中有一个"自体爱",称为我执。众 ^TAf+C^Ry  
生对这个我执深执不舍,便无时无刻都在求生求存,求再生,求永恒的生存。因 LuWY}ste  
为这个贪生的欲望,使得过去、现在所造的诸业得到滋润,继续向前推动。业是 S{UEV7d:n0  
过去的因,贪爱这个烦恼是现在的缘,因缘和合,我们就生生不已,一生有一生。 3PEW0b*]Pf  
% {A%SDh  
㈡、业:我们过去及现在世所造的种种业行,它也是属于集。因为业行能集无量 \8]("l}ms8  
种众生业道于内身。 p;)@R$*  
v(^;%  
⑴、业的意义:业为造作义,既是有意造作之行为称为业。业所造成之效应(果 Oo x,4 &  
报)称为业报。此中造作之心有善、恶、无记三种,形成善、恶、无记三种业报。 #yOn /  
*P+8^t#Vp  
⑵、业的推动者:求生、求存、求再生之"有爱"滋长意志造业,是生命能继续 Im@Yx^gc   
延续及向前迈进。(请参考《业力与轮回》) J:0`*7  
0[1/#0$  
h`:B8+k  
〖三、灭圣谛〗 BHDd^bd  
<'vtnz  
    灭圣谛既是苦灭圣谛。它说明众生可以从生死相续不断的苦报中得到解脱。 ZvSEa{  
灭是指灭除惑、业、苦,断著贪嗔痴等无明烦恼,不再有造作之心,究竟不生, <Gz*2i  
不生所以不灭,既是涅槃。 }PzHtA,V  
I G B)  
㈠、涅槃: #<yKG\X?  
(w?W=guHu  
⑴、涅槃之意义:涅槃是不生不灭之义。佛说涅槃是诸法实相,所谓"诸法空相, +kT o$_Wkz  
不生不灭。"实相既是真理,不是语言文字所能诠释,唯有智者亲自证悟方知; e.]k4K  
故说:"语言道断,心行处灭,非妄想凡夫所能臆测。"涅槃并非因缘所生,是 2Y%E.){  
无为,是没有造作的,并不是语言所能阐释的,不是常,不是无常,也不是断; +6f[<^K#  
不是苦,也不是乐,无相可得。既然什么都不是,为什么还有这回事呢? wZ/ b;%I!  
L%I8no-Q  
⑵、佛陀演说涅槃的原因:因为世间所知的一切法,皆由因缘和合而生,皆是无 iH)-8Q  
明烦恼之产物,而我们因迷惑以为有的一切事物,它们的实相是非有非无(离有 p~dj-w  
无)之不生不灭。我们凡夫所知道的生灭幻相,是迷惑而执著以为有的,本来没 z`Xc] cPi  
那件事,它不是有,也不是无。如果说有,就是执著常;如果说无,那就是执著 cT# R B7  
断。我们凡夫一直在这相对的概念里打转,在讲涅槃时,佛陀不讲有、无,生、 !Z%pdqo`.  
灭;他讲非有非无,不生不灭。而不生不灭有会使人误解为:除生、灭之外,还 $i$Z+-W4'  
有一个不生不灭,那又是错误了。 P;ovPyoO  
pGsu#`t  
    凡夫所迷惑的生灭万法之中,具有不生不灭的本性,但是因迷惑而不知不觉, t8t+wi!  
认为它是生灭的。比如我们观赏《释迦牟尼传》这部电影,从佛陀降生到他涅槃, mxl"Y&l2<  
这只不过是银幕里的变化罢了,里面并没有人在生,在死,那只是一些光影闪来 2,G9~<t  
闪去,在这些光影中,没有生也没有灭,没有这为圣者在生,在灭。而世间的真 6Wc.iomx8  
相也是如此,它本来是不生不灭,但是我们的智慧被烦恼所遮盖,就以为他有生 z_L><}H  
灭,故唯有断除烦恼的圣者,才能证得这个涅槃。此涅槃并非是在生灭之法以外, ?xtP\~  
另有一不生不灭之法可以证得;而是在生灭法之中,发现到不生不灭之真相,此 J;Veza  
才可称为证得涅槃。 `<* tp@  
M(<.f}yZQ  
    这世间一切生灭无常,有很多人都不要,希望能摆脱它,到一个不生不灭的 a/U4pSug  
地方去。但是没有这样的地方,这个的地方就在生灭无常里面,它原本就是不生 #80M+m  
不灭的。因为我们迷惑,所以以为它生灭。当一个人觉悟之后,就会发现到:原 %Q|Hvjk=E  
来在这生灭万法之中,一切法的本性都是不生不灭。所以证悟的阿罗汉圣者,并 +P;&/z8i*g  
没逃到另一个地方去,而是在这个世间体悟到一切万法本来不生不灭,称为证得 2~QN#u|UC3  
涅槃。涅槃并不属于因果,所以涅槃并不是我们断除了烦恼后所得到的果报。《 u-HBmL  
金刚经》曰:"实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。"故佛陀证悟涅槃(成佛)时, =Y-mc#{8  
无一物可得,阿罗汉证悟涅槃亦复如是。我们众生就是获得太多,这边拿,那边 (r"2XXR  
抓,"财产"太多,样样都放不下,所以没办法觉悟与解脱。如果有一天,我们 Ypw:Vp  
觉悟到无所得时,既是断除了一切烦恼,那时就证悟涅槃了。 r $&WwH2^  
N m@UM*D  
    涅槃就是无生,无生所以不灭,所以涅槃有称为不生不灭。因为不生所以就 .a `ojT  
非有,非有就不无,就是不是有,也不是无,故涅槃不属于存在或不存在。有很 ~A-D>.ZH  
多人误解了涅槃,他们迷惑地问涅槃以后,那个人存在吗?他去了哪里?但是涅 F+?g0w['  
磐是无生,无生就没有灭,就不能称为有,也不能称为无。一个东西生出来,你 7SjWofv  
称它为有,它灭掉了,你称它为无,没有生不能称为有,不能称为无。涅槃不属 GqD_6cdh  
于有、无,就不能问涅槃者存在或不存在?存在或不存在是凡夫烦恼的概念。涅 ]McDN[h:  
槃并没有一个人证到涅槃,因为觉悟涅槃的人一无所得,包括这个"我",就是 3ULn ]jA  
他觉悟到"无我",既然无我,就没有我证悟涅槃。证悟涅槃就是没有烦恼的智 7/6%92T/B  
慧,这其中无一法可得,就是这么一回事而已! X&cm)o%5Fe  
td(4Fw||1y  
    以凡夫的眼光来看,证悟涅槃者再也没有造作,他不求生,也不求断灭,他 YCo qe,5  
不会认为这个世间给他种种苦,要把它们断掉,他的内心没有执著与挂碍,寂灭 n{xL1A=9  
清凉、(寂既是寂静不动;灭既是烦恼不生。)心行处灭,这和我们凡夫不同, YY 8vhnw  
凡夫的心无时无刻不住在一个地方造作,而证入涅槃者就没这回儿事。 @JpkG%eK  
f}VIkx]X"  
.@3bz  
〖四、道圣谛〗 )H- y  
x^/453Lk  
    道是出世间的因,解脱苦的方法,通往涅槃之路称为道。广义的说有三十七 ?eri6D,86w  
道品,狭义的说有八正道。 h"On9  
OQh4 MN#$  
㈠、修道的层次可分为五个次第:  4,?ZNyl  
K1m'20U  
①、资粮位:修五停心以及四念处。 ]rc =oP;  
|TCg`ZS`cZ  
②、加行位:观四圣谛,既是观苦、集、灭、道谛。 Q i\"b  
e\' =#Hw  
③、见道位:觉悟见惑,断三结,既是断除我见、戒禁取见以及疑结。所谓结就 )(l=_[1Z5  
    是束缚的意思。 70yM]C^  
    1、我见结:身见是一种知见,因这个知见使我们做出种种傻事,而见道的 0M|Jvw'n|  
        人没有我见,但并不等于没有我慢。我慢是我们的内心高举,认为有一 &,C;_3   
        个主体存在;而我见是执著现前的身心有一个我。所以见道的人只是破 X"O^4MnvI  
        除我见,没有破除我慢。 0p1~!X=I  
    2、戒禁取见结:守持种种不正确的戒律,见道者无此烦恼。 [ .c'22R6  
  3、疑结:见道的人对于佛、法、僧有绝对的信心,丝毫无怀疑。 }g_\?z3gt  
+/DT#}JE  
    所谓见道既是见到涅槃之道路,我们现在听闻佛法,是听涅槃之道,并没有 \wxLt}T-Q  
见。比如我告诉你从新加坡怎样搭飞机到东京,下了机要怎样搭车到火车站,从 Y@Ti2bI`v  
火车站怎样搭车到一个乡下,再从乡下去一间寺庙。如果你们从头听到尾,这只 #qg(DgH 7  
是听而已,但是你们真的去到那个地方,那才是见道。我们听闻了很多佛法,有 29r(Y  
一天觉悟道真的是如此的时候,那就是见道。见道的人断除了我见、戒禁取见及 b]Z>P{ j  
怀疑三种束缚他们的轻微烦恼,称为三结。 (v1~p3H  
c<]~q1  
④、修道位:修行者见道后继续修行,称为修道位。既是初果、二果、三果圣者, 41NVF_R6J  
这些圣者称为有学圣人。 hO0g3^  
K#4Toc#=V  
⑤、无学位:既是证悟阿罗汉果。证阿罗汉果的圣者已经完全解脱烦恼,再也不 nv_9Llh=z  
必学习即修行解脱的方法,称为无学,所以阿罗汉称为无学圣人。 B dKD%CJ[  
W;!)Sj4<T!  
㈡、修道的方法: FFpG>+*3  
##|]el%Y  
    修道的法门有很多,主要的有下列几种: I#9q^,,F  
①、五停心:修习以下五种法门,能制止心内的过患,然后得定而引发智慧。 -9~WtTaV.H  
ZCz#B2Sf8  
观法:          所对治之烦恼: M*7:-Tb]C  
不净观--对治贪欲--观内身不净,除色身爱;观外身不净,除淫欲爱。  Or,W2  
慈悲观--对治嗔恚--于怨亲等观,慈心与乐,悲心除其苦。 p5JRG2zt  
因缘观--对治愚痴--观生死中唯有十二因缘,其中无我,无作者,无受者。 E 9v<VoNP`  
界分别观--对治我慢--观十八界各界有各自之法,无有一合相之我。 B):hm  
数息观--对治散乱--数出入息,系心于息而得定力。 klSAY  
J3,m{%EtNM  
    在这五停心中的不净观及数息观是修行入道的初门,合称为二甘露门。 C7xmk;c w  
40Hm+Ge  
1、不净观:观察自身与他身的不净,为了对治我们的贪欲,因为我们对身体有 ?<6yKxn  
贪爱,这是一种烦恼,也是一个心病,佛陀就为我们开了一帖药方,叫做不净观, ^@OdY& 5^  
我们一眼看到某人就喜欢上他,是因为认为他漂亮、干净等等,那是因为我们的 F7IZ;4cp  
智慧被贪爱的烦恼所遮盖住,看不清楚真相,而不净观是告诉我们要看他不净的 ~9DD=5\  
地方,比如他的皮、肉、血等,没有一样是干净的,皮肤流出来的是汗,七孔流 D2MWrX  
出来的都是粪,是肮脏的。皮肤下的血肉是臭腥的,肚子里所装的都是粪便,所 8KHT"uc'*J  
以我们的身体是"粪桶",不是"饭桶"。我们最严重的贪欲就是淫欲--色欲, ] 8dzTEjk  
所以佛陀教导我们修不净观以破除之。(请参考《四念处》) Ji7<UJ30x  
5Sz}gP('  
2、慈悲观:慈悲观是要对治嗔恨心,修慈就是要给众生快乐,修悲就是要拔除 6gTc)rhRT  
众生的苦。我们要经常作这个慈悲心的观想,慢慢地对于众生就不会嗔恨,生起 ^b^}6L'Z  
怜悯之心,所以说慈悲观能对治嗔恚。 xvTz|Y  
M}x]\#MMY  
3、因缘观:观十二因缘以对治愚痴。在这十二因缘的流转中无我、无作者,没 N Nw0 G&  
有受者。(请参考《十二因缘》)。 <db>~@;X!  
@~8*  
4、界分别观:我们观察十八界以对治"我慢"。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六根 5Sx.'o$  
以及六识,色、声、香、味、触、法六尘,称为十八界。我们个别观察它,里面 P9jPdls  
没有一个我,这十八界合起来的一个整体,称为一合相,它也不是我,所以观十 V2LvE.Kj  
八界可以对治我慢。 xASH- 9  
W$Sc@!M3{  
5、数息观:称为阿那波那,译为持息念(数息)。修数息观对治散乱的心,我 J/B`c(  
们的心如猴子般跳来跳去,所以要把它系在呼出吸入的息气上,慢慢的心就会平 )%vnl~i!  
静下来。这五种修行方法称为五停心,它可使我们的烦恼:贪、嗔、痴、慢以及 r>cN,C  
不定的心平静。 _kT{W]   
|(3"_  
②、四念处:又名四念住,所谓身念住、受念住、心念住及法念住。 t$g@+1p4  
2sH1) ,\  
    四念住是观身不净,观受是苦,观心无常,观法无我。以四念处对治我们的 ?tx."MZ  
常、乐、我、净四颠倒。 f[wxt n'r  
'^%kTNn  
    1、身念住--观身不净:观色身四大不净,乃至外境亦不净,以对治身体 .X34[AXd  
        干净的颠倒想。 JsHD3  
    2、受念住--观受是苦:观六根所生受,及受的苦乐舍,三种皆是行苦, C1o^$Q|j  
        因为它无常变化,不能做主就是苦,所以观受是苦对治乐的颠倒。 p> g[: ~  
    3、心念住--观心无常:观六识心生灭最迅速,无有一念停留,我们的心 fi  [4F  
        念一念一念在那儿变化,佛陀说吾人之身还有几十年慢慢地发生变化, I`;SA~5  
        可是我们的心念一秒钟却不知道变化多少,所以佛陀教导我们要观心无 v"-K-AQjB  
        常。众生执著这个世间有一个精神不变的我--心。这是一种颠倒,一 >)+N$EN  
        种错误,这个心是变化无常的,并不是永恒不变,所以要观心无常。 Z7p!YTA  
    4、法念住--观法尘及一切法无我、无我所,而我们执著有一个我,所以 a!B"WNb+  
        我们要观法无我。 A\<W x/  
'8=/v*j>?  
    四念处必须从观身不净,而观受是苦,然后观心无常,最后观法无我。因为 Ui.S)\B  
身体的活动叫粗,受比较微细,心比受微细,而法是最微细的。(请参考《四念 2]=`^rC*  
处》) Vh N6 oI  
v?0F  
③、八正道:此八正道是道谛中最重要的修行方法。 J?C:@Q  
_{/[&vJ  
    1、正见:对事的如实知见,出世间的正见唯有在见道者最为清净;对宇宙 v1z d[jqk  
        人生生死与解脱之四圣谛理,智所证知,直窥实相。世间正见只是一堆 !<?<f db  
        经验所积累的知识,是通过名称、标志及事物的相貌与形状之正确分别 7=gcdfW,;x  
        罢了。出世间正见唯有通过修禅定及放下一切杂染心才能生起。若依多 ;OZl' . %`  
        闻佛法而分别邪正因果,也能生起正见,所以正见由多闻、思维、修持 |enb5b78  
        得来。 Lg{M<Q)4  
9e Fj+  
  2、正思维:没有贪嗔等烦恼情况下,依正见观察、思维,如理地作出决定, 5bBCI\&sam  
        故又称为正欲或正志。由正思维才能做出正确之身口意业的行为。比如 :l&Yq!5  
        说蟑螂损害人类是害虫,我们应该杀它,如果这是正确的道理,那人类 f+1@mGt  
        损害其他的众生,它们也应该杀我们!这是不正确的思维,因为这其中 e, fZ>EJ  
        掺杂了"我"的烦恼,以人为中心,认为有损人类利益的是害虫,所以 H$.K   
        我杀它不要紧,它杀我不行! ~*x 2IPi H  
L~AU4Q0o  
  3、正语:即戒止口之四恶业。 d,toUI  
HoK+g_9~  
        ①、不妄语欺骗。 FLX n%/  
        ②、不两舌,搬弄是非;或发表引起两者间之憎恨、敌意及不和之言论。 I-#7Oq:Np  
        ③、不粗恶口骂人或苛刻、酷毒之讽刺等。 1) 5$,+~lL  
        ④、不作无意义及无利益之空谈或花言巧语--绮语。 aYn5AP'PH  
[iZH[7&j  
        不讲这四种话语就是正语;我们应该合理、真诚、以及和蔼可亲的话。 Da8 |eN}   
W4UK?#S+  
    4、正业:不是正当的职业,而是正当的行为,即戒杀生、邪淫、偷盗等, $ ^@fV=e  
        行为善良,不侵害一切众生就是正业。于修道时,在行住坐卧中正念而 ~d\^ynQ  
        住。 x#gZC 1$Y  
Ec@cW6g(%  
    5、正命:以合法不损害他人的谋生方式来维持生命,乃至不贩卖众生、军 [+Fajo;0  
        火、杀生器具、醇酒、毒品或嫖赌等。若是出家众,则如法求衣服、饮 X9ZHYlr+Q  
        食、坐卧具、病缘医药供身什物。 83 <CDjD  
RLZfXXMn  
    6、正勤(正精进):精进努力离恶向善,即精进修道。这里的正精进专指 ^`k;~4'd  
        修禅定而言。正勤有四,所谓四正勤既是: ]|tR8`DGZ%  
m'QG{f  
      ①、未生善令生 ka6E s~  
      ②、已生善令住 ln+.=U6Tm  
      ③、未生恶另不生 ]6M,s0  
      ④、已生恶另灭 t<ZBp0  
zc$}4o  
    7、正念:以世间法来说,不生邪恶之心念,称为正念,反之则是邪念。以 g9fYt&  
        修行来说既是忆念正法,如四圣谛、八正道、四念处及菩萨道等等修行 NGJst_  
        方法为正念。于修道中不忘失所修的法,心念时时明了不忘失,比如念 bv VkN  
        佛,对于念佛的境要明记不忘,这叫正念;如果念佛时想吃东西,是不 )[oP `Z  
        正念,即使在念佛时想要去救人等好事,若不觉知心已随境转,也是失 %P D}VF/Y  
        去正念。这个八正道中的正念偏重于定学,既是你所修的法或境,要保 }xBDyr63  
        持它,称为正念;如果没办法保持它,既是失去正念。 |L`U2.hb  
n_Qua|R  
    8、正定:心一境性,不向外驰散,正定有初禅至灭尽定,禅定时的用心不 4hc[ rN,]  
        外两种情况: M[~{!0Uz g  
a"X h  
        ①、止(三摩地):即入定,心一境性,并非不起念,而是心念保持在 {@F'BB\  
            单一之定境中。 Il Qk W<  
Cf9{lhE8  
        ②、观(毗婆舍那):于定中起智慧,用佛法观察实相。 FzcXSKHV %  
 %S%IW  
    修"止"能暂伏烦恼,但不能除去烦恼;修"观"则能除去所对治的烦恼。 (qvH=VTwP  
(xHu@l!]  
    - ~^jPE)  
^lt2,x   
              〔戒:正语、正业、正命 }X?#"JFX?  
    三无漏学-〔定:正勤、正念、正定 URs]S~tk  
              〔慧:正见、正思维 ^C1LQ Z  
e4 ,SR(O>  
(三)、总结: kmX9)TMVO  
' tY(&&  
①、在道谛中并没有祈祷,膜拜与仪规,因为这些不是正道。不过,对于教义不 '(rD8 pc  
理解之初信者,由于宗教情操的需要,通过优美的习俗与仪式来引导他们走上这 !^&VZh  
条圣道。 D=mmBo  
NLK1IH#  
    在小乘经典中注重正见,大乘经典中注重般若,所谓五度如盲,般若如眼。 i@.Tv.NZ  
r5N TTc  
    有人认为正精进不属于定学,修八正道时,每一道都要精进,然而对修解脱 y: x<`E=  
道者来说,八正道中的正精进应该偏重于修定、修正念、修智慧,并非在正业、 ZnRT$ l O  
正语、正命此三道中精进。一个修行人如果一直精进的修正语,讲好话,那他的 h x&"fe  
心就散乱了。 n@xQ-v  
?tL'  X  
②、八正道有时又被解释为两种:一者、世间之八正道,既是正确生活之标准。 `-.2Z 0  
二者、出世间之八正道,既是修解脱道之修行者所应遵行之生活标准。八正道是 `WN80d\)&  
任何修学佛法之佛弟子皆应完成之生活方式,唯有八正道才能净化众生的身心。 )ds]fvMW]N  
它是一条通过德行(戒)、理性(慧)与精神净化(定)而走向体证世间实相的 RrvC}9ar  
途径。 ""jW'%wR  
A5J41yH  
Posted: 2008-06-03 23:45 | [楼 主]
帖子浏览记录 版块浏览记录
洞天福地社区 » 你说我说他说


Powered by 净业寺 © 洞天福地社区 Corporation