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页主题: 说一丈不如行一寸——证严法师 打印 | 加为IE收藏 | 复制链接 | 收藏主题 | 上一主题 | 下一主题

落花谷主
闲看花开花落 任尔云卷云舒
优秀斑竹奖 特殊贡献奖
级别: 论坛版主


精华: 12
发帖: 617
威望: 651 点
银子: 108 两
贡献值: 4950 点
在线时间:415(小时)
注册时间:2008-04-22
最后登录:2010-12-31

 说一丈不如行一寸——证严法师

0
人有二耳、二眼、一口、双手、双脚,此中道理:是要人多听、多看、少说话、多做事。修行贵在身体力行,说一丈不如行一寸。 R0DWjN$j  
#a|.cm>6  
多增一分真我 x !^u$5c  
*fg|HH+i  
一切的修行法门,如坐禅、念佛等,都是为了收摄心念。“修行”,主要是多改掉一分假我,多增加一分真我。 J0V\_ja-  
r]lPXj(`  
从自我做起 45H(.}&f  
gkRbb   
想拥有一个清净的社会并不难,但需先从无数个“我”与“你”开始做起。想要求整体的美,也必须从个体开始;有无数个美的个体,才会有大整体的真善美。同样的,响往生活在菩萨的世界,自己就必须先学习做菩萨。 f>kW\uC  
GAY f.L"  
修德 /+zzZnLl-M  
R(dOQ. ;  
修德——是在日常生活中点点滴滴累积而成,并抱持恒久心,于平常的言行举止中不离佛法的教育;如此,才是真正的学佛修德。 9aKt (g6  
ON q=bI*  
知羞耻 H%^j yGS  
#s]'2O  
一个人只要有惭愧羞耻心,自然不敢做丧理败德的事情。所以,修行学佛一定要有惭愧心,知羞耻。 aZBb@~Y  
X$(Dem  
诚于内,形于外 f zsD  
p|,3X*-ynx  
一个人的修养如何衡量?应是存诚于内,而形之于外。等人接物、言谈举止……,一切行动都充分表现内在的修养。 .^aqzA=]  
 *CS2ndp  
救世先救心 _DAj$$ Ru4  
ne-; gTP;  
要救世必须先救心,心成则身端行正;要家庭和睦,必须先从个人的修养开始做起,然后再以一个和睦的家庭去教化、影响其他的家庭,则家家和睦,社会安祥和乐。 2B`#c}PP  
 HLsG<#  
深思熟虑每句话 1$1[6 \3v  
f' 28s*n  
时时刻刻注意自己所说的话,每一句话都要深思熟虑,是否合情、合理、合法?是否能利益众生,开导人心,使人开解烦恼? m\xlSNW'q  
C<u<:4^H  
问心无愧 \2huDNW& !  
3qNLosm#M  
修行要抱持一个原则与信念——为佛教、为众生,行为要光明正大,再大的委屈与打击也要忍受,凡事做到问心无愧的地步。 iwS55o  
3sF^6<E  
入群磨练 7ElU5I<S  
yK"T5^o  
人的习性不同,各如其面。修行必须走入人群,和不同习性的人互相磨练、适应,并圆融共处、和睦相待。 >J,y1jzJ  
OD~B2MpM>  
最坚强的人 ~;uc@GGo  
I?Fv!5p  
行忍辱的人,是一个最坚强的人,任何人与事都击不倒他;能忍,才能成就天下大事。 A1uo@W  
d]!`II  
不毁谤同道 f tE2@}  
io^ L[  
修行除了自度之外,还要度人;时时刻刻培养善根(智慧)、慈悲(福德),绝对不侵犯、毁谤他人,尤其不侵犯、毁谤同道者。 wM aqR"%  
m.EIMuj  
不伤害别人 ,UE>@;]  
SG@-b(  
人往往为了爱自己而损害别人,所以佛陀教导我们:修养的第一个条件,就是不去伤害别人。 |jT^[q(z  
-H-:b7  
彼此感恩、行善 h =E)5&Z  
(#?k|e"Y"`  
社会是群体的,只有一个人好或只有一个人向善还不够;希望拥有一个好家庭、好社会,就必须人人行善、彼此感恩。 Lw_s'QNWR  
ecIZ +G)k  
个人是社会的起源 4_&+]S  
_jCk)3KO  
社会形态源自于家庭教育,家庭教育源自于个人的修养。若能先培养好个人修养,进而料理好家庭,社会秩序自然能渐上轨道。 <A+n[h  
Fx6]x$3  
何谓修行? W _JGJV.^f  
) u Sg;B4  
所谓修行,即“修”心养性,端正“行”为,常存惭愧心勤勉精进。如修学而不精进,不知反省自己,就是没有惭愧心;心无惭愧者,行为必然不端,遑论修心养性? TcEvUZJ"  
9qcA+gz:|  
福至心灵 14Y<-OO: k  
TpIx!R9  
有就有福,有福心就灵,是谓“福至心灵”。 sfKu7puc  
5%)<e-  
不要小心眼 SSo7 U  
_'Rzu'$`  
为人处事要小心、细心,但不要“小心眼”! ,C97|6rC  
97 eEqI$#  
步入解脱门 MFzJ 8^.1R  
6#gS`X23Y  
平常多调伏自己的心念,培养正确的人生观。若能降伏“忧烦”的魔军,看淡世间的利欲,得时不贪着,失时无挂碍,这才是步入解脱门。 :plN<8  
pEp`Z,p  
时时尊重他人 2uZ4$_  
VxA?LS`  
若想在世间成就事业,一定要先成就自己的品德;要成就品德,必须先从“随时随地尊重他人”的基础做起。 mi]bS  
~4^~w#R  
练心 XV %DhR=  
vOQ 3A%/  
人生在世,常会接触复杂的人事;所谓“修行”,就是要藉复杂的“人与事”来练心。 z}z 6Vg  
8gn12._x  
不散播是非 =9yh<'583  
!!:mjq<0  
无意间的散播是非,虽然没有伤害别人的身体,但是却毁坏别人的名誉形象,这种罪过比伤害别人的身体还严重。 ='G-wX&k  
9Rd& Jq^  
启发自我觉性 pB5#Ho>S  
M)6iYA%$  
修行,得靠自己精进地启发自我灵明的觉性,不能期待不劳而获的成果。 ! %X#;{  
A2 9R5  
以众人为重 hH(w O\s  
+S6(Fvp  
学佛要注重道与理,关心人及事。能以众人为重,不计个人得失,在日常人事中自我磨练,以毅力、勇气突破障碍,才是真正学佛的精神。 HE|XDcYO  
;k |U2ajFJ  
苦修 N(Sc!rX  
SE<?l  
苦修,是清心少欲、磨练吃苦的心志。 XT%\Ce!  
@i <vlHpl  
放弃忧愁惶恐 riv8qg  
|5TzRz  
人一旦生活在忧愁惶恐中,就很容易丧失自信心而陷入怯懦与逃避的深渊。 {|{;:_.>  
"K c/Cs2[  
不谈神通怪力 Rl{e<>O\^  
lx\9Y8  
除了对人与事必段信实外,讲经说法也要合情合理,不可谈神通怪力、从动人心的言论;如此,才能提高正信的智识水准,引导众生走向善道。 s3sPj2e{  
h<<uef9  
修学三要 ~YRG9TK  
c:I %jm  
修学者三要:一、要有赤子之心——直心是道场。二、要有骆驼的耐力——工作时,要有骆驼般的耐劳和耐力。三、要有狮子的勇猛——努力精进如狮子的威猛。 kt2W7.A 5  
zvbO q  
同参 /Os6i&;  
H):(8/> (  
同参,是同修间彼此相互切磋、去除习气,唯存清净佛心的意思。 `n?Rxhkwp  
_J"fgxW  
同道 .]w=+~h  
0fzHEL  
同道,是指同修间若有错误的行为,可彼此更正、相互惕厉之意。 <&RpGAk%I  
8+@j %l j  
圣人无梦 RJ1 @ a  
cDIZkni=  
古人说:“圣人无梦”,是形容圣人并不把梦当一回事,精神不执着于梦境,不理会梦中事,每天睡醒之后就面对现实的生活。 g{^~g  
`0, G' F  
修行修心 Nsn~mY%  
i_(6} Y&  
修行人的心境,要如“乌过白云,鱼跃水面”般——空中无迹,水面无痕;不为消逝事物而烦恼,心境安然而自在。 %<0'xJ%%Q  
C2{*m{D  
戒、定、慧三学 7epil  
m+Kl   
戒是不起心动念,守住本分,戒掉一切名闻利养的贪念;“定”是遇到任何困境,都能守持志节、临危不乱;“慧”是能运心转境,于平静中突破重重困难。 ezb*tN!  
1ixBwnp?  
四重德行 k8c(|/7d  
^r~O*  
修行者为完成“德行”,日常生活不可离“四重”,即“言重、行重、貌重、厚重”。 goe %'k,  
-}u1ZEND  
“言理”即所说的每一句话,都能鼓励人心向上,并解开众生的心结;所以“言重”则“有法”。 GL%)s?   
[/o B jiBA  
“行重”即行仪庄重,举止有节;是故“行重”则“有德”。 U"RA*|  
wk#cJ`wG;  
“貌重”即待人接物能刚柔并济,令人欢喜亲近又不致轻浮,亦即孔子所说:“温而厉,威而不猛。”涵有“温、良、恭、俭、让”之威德;故言“貌重”则“温威并重”。 H<3:1*E  
Vi`P &uPF  
“厚重”即心宽意厚,善解人意,常怀欢喜心,乐于利益人群;所以“厚重”则“人人皆欢喜”。 ,T*\9' Q  
:T{VCw:*  
闲看花开花落 任尔云卷云舒
Posted: 2009-06-21 11:38 | [楼 主]
飞天
知恩报恩
级别: 论坛版主


精华: 0
发帖: 355
威望: 356 点
银子: 489 两
贡献值: 4350 点
在线时间:291(小时)
注册时间:2009-01-12
最后登录:2010-12-19

 

慈济大爱,佛法永存! T9'HQu  
顶礼证严法师!
我本求心心自持。求心不得待心知。佛性不从心外得。心生便是罪生时。
我本求心不求佛。了知三界空无物。若欲求佛但求心。只这心心心是佛。
Posted: 2009-06-22 11:55 | 1 楼
帖子浏览记录 版块浏览记录
洞天福地社区 » 法海拾贝


Powered by 净业寺 © 洞天福地社区 Corporation