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页主题: 说一丈不如行一寸——证严法师 打印 | 加为IE收藏 | 复制链接 | 收藏主题 | 上一主题 | 下一主题

落花谷主
闲看花开花落 任尔云卷云舒
优秀斑竹奖 特殊贡献奖
级别: 论坛版主


精华: 12
发帖: 617
威望: 651 点
银子: 108 两
贡献值: 4950 点
在线时间:415(小时)
注册时间:2008-04-22
最后登录:2010-12-31

 说一丈不如行一寸——证严法师

0
人有二耳、二眼、一口、双手、双脚,此中道理:是要人多听、多看、少说话、多做事。修行贵在身体力行,说一丈不如行一寸。 w~ijD ^ g  
Cy]"  
多增一分真我 \G]K,TG  
C"(_mW{@  
一切的修行法门,如坐禅、念佛等,都是为了收摄心念。“修行”,主要是多改掉一分假我,多增加一分真我。 ykJ+%gla  
:J<Owh@  
从自我做起 ixg\[5.Q+  
%s]U@Ku(a  
想拥有一个清净的社会并不难,但需先从无数个“我”与“你”开始做起。想要求整体的美,也必须从个体开始;有无数个美的个体,才会有大整体的真善美。同样的,响往生活在菩萨的世界,自己就必须先学习做菩萨。 u4@, *tT  
Sb^add0dT  
修德 t2~"B&7My  
]Qh[%GD  
修德——是在日常生活中点点滴滴累积而成,并抱持恒久心,于平常的言行举止中不离佛法的教育;如此,才是真正的学佛修德。 D\@e{.$MZ|  
!,I7 ?O  
知羞耻 bOi};/f  
b!0'Qidh0  
一个人只要有惭愧羞耻心,自然不敢做丧理败德的事情。所以,修行学佛一定要有惭愧心,知羞耻。 BDWim`DK"  
K3j_C` Se  
诚于内,形于外 \dC.%#  
&~z+R="=  
一个人的修养如何衡量?应是存诚于内,而形之于外。等人接物、言谈举止……,一切行动都充分表现内在的修养。 <yis  
;OQ#@|D  
救世先救心 B>ms`|q=l  
*xEI Zx  
要救世必须先救心,心成则身端行正;要家庭和睦,必须先从个人的修养开始做起,然后再以一个和睦的家庭去教化、影响其他的家庭,则家家和睦,社会安祥和乐。 ~JIywzcf8  
b0!*mrF]6  
深思熟虑每句话 #8P#^v]H  
y>DfM5>  
时时刻刻注意自己所说的话,每一句话都要深思熟虑,是否合情、合理、合法?是否能利益众生,开导人心,使人开解烦恼? 0*/mc96  
5cPSv?x^F@  
问心无愧 VaOpO8y`  
nh _DEPMq  
修行要抱持一个原则与信念——为佛教、为众生,行为要光明正大,再大的委屈与打击也要忍受,凡事做到问心无愧的地步。 Z&AHM &,yj  
F<6KaZ|  
入群磨练 }IxY(`:qs  
yg]suU<z]  
人的习性不同,各如其面。修行必须走入人群,和不同习性的人互相磨练、适应,并圆融共处、和睦相待。 lCM6T;2ID  
)pkhir06t  
最坚强的人 jydp4ek_n  
E geG,/-`  
行忍辱的人,是一个最坚强的人,任何人与事都击不倒他;能忍,才能成就天下大事。 e[d7UV[Knn  
`I]1l MJ)o  
不毁谤同道 ?$>u!V<'  
L,s|gt v  
修行除了自度之外,还要度人;时时刻刻培养善根(智慧)、慈悲(福德),绝对不侵犯、毁谤他人,尤其不侵犯、毁谤同道者。 s!8J.hD'I  
dSA [3V  
不伤害别人 Xq=!"E  
qat45O4A1  
人往往为了爱自己而损害别人,所以佛陀教导我们:修养的第一个条件,就是不去伤害别人。 _ Yb Eo+  
r6gt9u:  
彼此感恩、行善 Pn'QOVy  
7I2a*4}  
社会是群体的,只有一个人好或只有一个人向善还不够;希望拥有一个好家庭、好社会,就必须人人行善、彼此感恩。 w 7=D6`  
&0;{lS[N:L  
个人是社会的起源 3{N p 9y.  
a'*5PaXU@/  
社会形态源自于家庭教育,家庭教育源自于个人的修养。若能先培养好个人修养,进而料理好家庭,社会秩序自然能渐上轨道。 T U"K#V&u  
2n-Tpay0  
何谓修行? qaCi)f!Dl  
oo$WD6eCR  
所谓修行,即“修”心养性,端正“行”为,常存惭愧心勤勉精进。如修学而不精进,不知反省自己,就是没有惭愧心;心无惭愧者,行为必然不端,遑论修心养性? 1 $KLMW  
f)u*Q!BDD  
福至心灵 e')&ODQ H  
=F^->e0N  
有就有福,有福心就灵,是谓“福至心灵”。 ^C,/T2>  
z[0LU]b<  
不要小心眼 Q KcF1?  
0`g}(}'L  
为人处事要小心、细心,但不要“小心眼”! IGF37';;  
$v?! 6:  
步入解脱门 rw=UK`  
*_"c! eW  
平常多调伏自己的心念,培养正确的人生观。若能降伏“忧烦”的魔军,看淡世间的利欲,得时不贪着,失时无挂碍,这才是步入解脱门。 ~u~[E  
\>aa8LOe  
时时尊重他人 M<M# < kD  
}Uqa8&  
若想在世间成就事业,一定要先成就自己的品德;要成就品德,必须先从“随时随地尊重他人”的基础做起。 Hb@G*L$  
&}L36|A:  
练心 ' 5OVs:)"^  
V{AH\IV-  
人生在世,常会接触复杂的人事;所谓“修行”,就是要藉复杂的“人与事”来练心。 `ykMh>*{  
|)!k @?_  
不散播是非 Nw3I   
0T{c:m~QXe  
无意间的散播是非,虽然没有伤害别人的身体,但是却毁坏别人的名誉形象,这种罪过比伤害别人的身体还严重。 `DWi4y7  
CL<KBmW7  
启发自我觉性 I 1VEm?CQ  
CwEWW\Bu  
修行,得靠自己精进地启发自我灵明的觉性,不能期待不劳而获的成果。 \/x)BE,  
#0YzPMV  
以众人为重 0]2B-o"kI  
M|Lw`?T  
学佛要注重道与理,关心人及事。能以众人为重,不计个人得失,在日常人事中自我磨练,以毅力、勇气突破障碍,才是真正学佛的精神。 p.TiTFu/  
WV !kA_  
苦修 g.`t!6Hc  
 K+`-[v5\  
苦修,是清心少欲、磨练吃苦的心志。 )kY _"= d  
.olP m3MC  
放弃忧愁惶恐 4MF}FS2)  
S\{^LVXTMd  
人一旦生活在忧愁惶恐中,就很容易丧失自信心而陷入怯懦与逃避的深渊。 o,''f_tRQ|  
[ilv/V<  
不谈神通怪力 #iqhm,u7D  
xJH9qc ME  
除了对人与事必段信实外,讲经说法也要合情合理,不可谈神通怪力、从动人心的言论;如此,才能提高正信的智识水准,引导众生走向善道。 q$u\ q.  
l~Wk07r3  
修学三要 Ek B6- nz  
q:~`7I  
修学者三要:一、要有赤子之心——直心是道场。二、要有骆驼的耐力——工作时,要有骆驼般的耐劳和耐力。三、要有狮子的勇猛——努力精进如狮子的威猛。 OL ]T+6X  
sKB-7  
同参 }r<@o3t  
{,-5k.P[  
同参,是同修间彼此相互切磋、去除习气,唯存清净佛心的意思。 7L~ zI>2  
nGJIjo_I  
同道 =Q=&Ucf_  
(h@yA8>n  
同道,是指同修间若有错误的行为,可彼此更正、相互惕厉之意。 @#ho(_U8  
xO9]yULgu  
圣人无梦 Zxxy1Fl#.[  
j@?[vi  
古人说:“圣人无梦”,是形容圣人并不把梦当一回事,精神不执着于梦境,不理会梦中事,每天睡醒之后就面对现实的生活。 B 1ZHV^  
84oW  
修行修心 b\|p  
7s fuju(  
修行人的心境,要如“乌过白云,鱼跃水面”般——空中无迹,水面无痕;不为消逝事物而烦恼,心境安然而自在。 #NQz&4W  
fF-\TW  
戒、定、慧三学 5N3!!FFE  
6q uWO2x  
戒是不起心动念,守住本分,戒掉一切名闻利养的贪念;“定”是遇到任何困境,都能守持志节、临危不乱;“慧”是能运心转境,于平静中突破重重困难。 2}#wd J`  
uI-7 6  
四重德行 Q"K>ML>0  
Xx<&6 4W  
修行者为完成“德行”,日常生活不可离“四重”,即“言重、行重、貌重、厚重”。 n.qxxzEN  
7%"\DLA  
“言理”即所说的每一句话,都能鼓励人心向上,并解开众生的心结;所以“言重”则“有法”。 Nj@?}`C 4  
t>h i$NX{p  
“行重”即行仪庄重,举止有节;是故“行重”则“有德”。 <iprPk  
vyx\N{  
“貌重”即待人接物能刚柔并济,令人欢喜亲近又不致轻浮,亦即孔子所说:“温而厉,威而不猛。”涵有“温、良、恭、俭、让”之威德;故言“貌重”则“温威并重”。 `=l{kBZT|  
ESf7b `tS  
“厚重”即心宽意厚,善解人意,常怀欢喜心,乐于利益人群;所以“厚重”则“人人皆欢喜”。 zQj%ds:  
i6ypx  
闲看花开花落 任尔云卷云舒
Posted: 2009-06-21 11:38 | [楼 主]
飞天
知恩报恩
级别: 论坛版主


精华: 0
发帖: 355
威望: 356 点
银子: 489 两
贡献值: 4350 点
在线时间:291(小时)
注册时间:2009-01-12
最后登录:2010-12-19

 

慈济大爱,佛法永存! _v=WjN  
顶礼证严法师!
我本求心心自持。求心不得待心知。佛性不从心外得。心生便是罪生时。
我本求心不求佛。了知三界空无物。若欲求佛但求心。只这心心心是佛。
Posted: 2009-06-22 11:55 | 1 楼
帖子浏览记录 版块浏览记录
洞天福地社区 » 法海拾贝


Powered by 净业寺 © 洞天福地社区 Corporation