«234 5 6789» Pages: ( 5/11 total )
本页主题: 修习止观坐禅法要讲述 打印 | 加为IE收藏 | 复制链接 | 收藏主题 | 上一主题 | 下一主题

清净妙莲华
只要人人都能奉献一点爱,我们这里就是极乐世界
终身成就奖 优秀斑竹奖 宣传大使奖 特殊贡献奖 原创先锋奖 贴图大师奖
级别: 管理员


精华: 12
发帖: 1933
威望: 1970 点
银子: 2398 两
贡献值: 19600 点
在线时间:3442(小时)
注册时间:2008-04-26
最后登录:2011-02-08

 

二、诃声欲者。 8Xx4W^*_  
所谓箜篌筝笛,丝竹金石音乐之声,及男女歌咏赞诵等声,能令凡夫闻即染著,起诸恶业。如五百仙人雪山住,闻甄陀罗女歌声,即失禅定,心醉狂乱,如是等种种因缘,知声过罪。 epGC Ta  
KbGz3O'u  
二诃声欲,亦分有情无情之不同:所谓无情之箜篌筝笛,丝竹金石音乐之音声,如今发明风琴钢琴之声,及有情男女歌美音声,或娇媚妖词,或淫声艳语等,种种可乐之音声,皆令凡夫闻即染著,起诸恶业。如五百仙人,雪山修道,闻甄陀罗女歌声,即失禅定,心则如醉如狂,扰乱不休。又如提波延那仙人,闻舍脂夫人之软语,遂起欲念而失神通。自古迄今,因声欲而堕落者,不胜枚举,修行之人,即须诃弃之,决不可被声尘所迷。
千江有水千江月,万里无云万里天
佛教就是佛陀的教育 和尚并不是代表落后的群体  如果和尚只能住在深山 那么佛法讲给谁听呢?
Posted: 2008-05-21 18:18 | 40 楼
清净妙莲华
只要人人都能奉献一点爱,我们这里就是极乐世界
终身成就奖 优秀斑竹奖 宣传大使奖 特殊贡献奖 原创先锋奖 贴图大师奖
级别: 管理员


精华: 12
发帖: 1933
威望: 1970 点
银子: 2398 两
贡献值: 19600 点
在线时间:3442(小时)
注册时间:2008-04-26
最后登录:2011-02-08

 

三、诃香欲者。 *X\J[$!  
所谓男女身香,世间饮食馨香,及一切薰香等,愚人不了香相,闻即爱著,开结使门。如一比丘在莲华池边,闻华香气,心生爱乐,池神即大诃责,何故偷我香气。以著香故,令诸结使卧者皆起,如是等种种因缘,知香过罪。 ;iO5 8S3  
&cZl2ynPi  
此第三种诃香欲。大凡世人,多为香气所迷,因鼻嗅香气,则神识昏迷,此从鼻根造罪。男女身香,或有自然之身香,是夙世因缘。如一比丘尼以往昔诵经,因诵经功德,故口中常生兰花香气;又如一老比丘,因诵法华经故,满身常发旃檀香气,此为宿昔善因所感。或世间饮食馨香,及一切草木薰香,乃至人间所造之妖艳粉水种种香气,愚人不了,如此种种之虚妄香相,闻即生贪爱染著,从此开结使门,沦溺深坑。如一比丘在莲华池边,闻华香气,心生爱乐,池神即自池中出,大诃责之:‘何偷我香。’比丘应曰:‘彼在家人,将莲华攀折蹈踏不堪,而汝未之言,吾仅闻其香,诃责乃尔。’池神曰:‘彼乃白衣人,满身罪恶,故无可言,尔乃比丘,明理之辈,正如白玉无瑕玼,岂可因贪著此香而沦溺。’遂力劝勉之,比丘始心伏,足见香尘不可爱著,令诸结使卧者皆起。言结使者即烦恼惑,如绳之缠结然,卧起者谓本来降伏为之卧,今又重发故曰起也。有如是等种种因缘,知香过罪须急去舍之。
千江有水千江月,万里无云万里天
佛教就是佛陀的教育 和尚并不是代表落后的群体  如果和尚只能住在深山 那么佛法讲给谁听呢?
Posted: 2008-05-21 18:19 | 41 楼
清净妙莲华
只要人人都能奉献一点爱,我们这里就是极乐世界
终身成就奖 优秀斑竹奖 宣传大使奖 特殊贡献奖 原创先锋奖 贴图大师奖
级别: 管理员


精华: 12
发帖: 1933
威望: 1970 点
银子: 2398 两
贡献值: 19600 点
在线时间:3442(小时)
注册时间:2008-04-26
最后登录:2011-02-08

 

四、诃味欲者。 }v6@yU  
所谓苦酸甘辛咸淡等,种种饮食肴膳美味,能令凡夫心生染著,起不善业。如一沙弥染著酪味,命终之后,生在酪中,受其虫身,如是等种种因绿,知味过罪。 nLY(%):(P  
MW|R)gt  
此为五欲中第四诃味欲。以用功人,对于色声香味触之五欲,视为外贼,能劫自心之家宝,宜急远之,勿可贪著。言味者,有五味,即苦酸甘辛咸淡等种种饮食肴膳美味,此等众味,能令凡夫之人,心生爱著,起不善业。审观举世人群,谁非为贪口腹,而残杀生命,或网捕水陆空行,以自供口味,或偷劫他财,以偿其舌欲。大矣哉!味欲之为患也,伤天害理,断大慈悲,勿过于斯。如古有沙弥,染著酪味,命终即堕落酪中,而为酪虫。修行者。应当知其过罪,而诃除之。
千江有水千江月,万里无云万里天
佛教就是佛陀的教育 和尚并不是代表落后的群体  如果和尚只能住在深山 那么佛法讲给谁听呢?
Posted: 2008-05-21 18:19 | 42 楼
清净妙莲华
只要人人都能奉献一点爱,我们这里就是极乐世界
终身成就奖 优秀斑竹奖 宣传大使奖 特殊贡献奖 原创先锋奖 贴图大师奖
级别: 管理员


精华: 12
发帖: 1933
威望: 1970 点
银子: 2398 两
贡献值: 19600 点
在线时间:3442(小时)
注册时间:2008-04-26
最后登录:2011-02-08

 

五、诃触欲者。 9V|) 3GF  
男女身分柔软细滑,寒时体温,热时体凉,及诸好触,愚人无智,为之沉没,起障道业。如一角仙因触欲故,遂失神通,为淫女骑颈,如是等种种因缘,知触过罪。 M9Xq0BBu  
第五诃触欲。此触欲最为厉害,为生死之根本。经云:‘一切众生,皆以色欲而正其性命。’因前四欲,各有界限,色属眼一部分,声属耳一部分,香属鼻一部分,味属舌一部分,谓四根对四尘,各有所受。惟此触欲,则周遍全体,所言触欲者,谓男女身分,柔软细滑,互相按摩,及寒时体温,热时体凉,及其他种种之殊好妙触,无智慧之愚人,为之沉没,能障碍行者之道业。如从前有一角仙,为触欲而失神通,发恶愿感天不雨,后被淫女诱惑触欲失通,骑其头颈,是知触欲之过罪,至大且危,可不慎哉! nP_)PDTFp  
r@EHn[w  
如上诃欲之法,出摩诃衍论中说 y@rg_Paq  
wz>[CXpi_  
古有一道者,每于水边林下做工夫,虽久而未获益,一夜见一乌龟,自水中出,时当夜深人静,月明星稀,有一野干,往取食之。啮其头,即缩其头,啮其脚,即缩其脚,彼野干咬之疲劳,而于乌龟丝毫勿损,野干于是他往。道人从此开悟,了知野干者何?即外五尘之境也;乌龟者何?即喻我修行人也,首尾四肢者,即我人之内六根也。因为我等众生,从无量劫来,六根常攀揽六尘,不肯收摄一处,故累生累劫,冤受轮回,枉遭生死,故为野干所搏食,若能学得乌龟法,则生死不了而自了矣!道人乃云:‘近来学得乌龟法,得缩头处且缩头。’为修行者,当于此为龟镜。 iKu4s  
K[S)e!\.  
复云:哀哉众生,常为五欲所恼,而犹求之不已。 c7D{^$L9 v  
PYTwyqS  
哀哉,悲叹之辞。众生者,即六道一切众生,常常被五欲之尘境所迷惑,看不透,识不破,不但不能弃舍,而且求之无厌,故名求之不已。此数句,正显五欲魔力,实为至剧。 i,wZNX  
zUq(bD  
此五欲者,得之转剧,如火益薪,其焰转炽。五欲无乐,如狗啮枯骨;五欲增诤,如鸟竞肉;五欲烧人,如逆风执炬;五欲害人,如践毒蛇;五欲无实,如梦所得;五欲不久,假借须臾,如击石火。智者思之,亦如怨贼。世人愚惑,贪著五欲,至死不舍,后受无量苦恼。 "s}Oeu[  
EiVVVmm!  
此下明五欲害人之相:若得此五欲,则复转剧,犹如火之益薪,其焰更炽盛。五欲无乐,正如狗之啮枯骨然,枯骨无肉,啮之何益,但众生颠倒,不肯放弃。须知五欲增诤,如鸟竞肉。又复应知,五欲烧人,如逆风之焚猛炬;五欲害人,如履践毒蛇;五欲无实,如梦中所得之境,五欲不久,假借须臾。如可爱之色,看过之后,当即消灭;可爱之声,听过即无;乃至可爱之触,皆不常久,刹那即殒。又如石火电光,转瞬即灭。若以智慧之人思之,亦如怨贼仇人,但世人不了,妄生贪著,至死不舍,后受无量苦恼。当知色如热金丸,执之则烧;声如涂毒鼓,闻之必死;香如憋龙气,嗅之则病;味如沸蜜汤,尝之则烂;触如卧狮子,近之则啮。又云:‘香味颓高志,声色伤躯龄,远之易为士,近则难为情。’诚如是,其五欲之过患,为何耶?思之思之! $HCgawQ  
xnHB <xrE}  
此五欲法,与畜生同有。一切众生,常为五欲所使,名欲奴仆。坐此弊欲,沈堕三途。我今修禅,复为障蔽,此为大贼,急当远之。 \h?6/@3ob  
2I283%xr  
当知五欲之法,不特人道独有,余如鬼畜天仙亦复有之,以其有五根故。由此观之,三界六道,一切众生,常为五欲所使役,则名为欲爱奴仆,坐此弊欲,沈堕三途。因为常坐此粗弊欲中,为五欲所障蔽,遂堕于地狱饿鬼畜生之三途。言三途者:地狱之中,上火彻下,下火彻上,终岁为火所烧煮,名为火途;于畜生道中,大小互相吞啖,彼此饮血茹毛,是名血途;饿鬼道中,为大力鬼王,种种刀杖之打掷,是为刀途。我今既已修禅,复为五欲所障蔽,此为大贼,急当远之。 _*E j3=u  
如禅经偈中说: dDa&:L  
*fz#B/ _o  
生死不断绝 贪欲嗜味故 养冤入丘冢 虚受诸辛苦  dZX;k0  
身臭如死尸 九孔流不净 如厕虫乐粪 愚人身无异 ,(&Fb~r]  
智者应观身 不贪染世乐 无累无所欲 是名真涅槃 }WhRJr`a  
如诸佛所说 一心一意行 数息在禅定 是名行头陀
i,t!17M:  
5?[hr5E.E  
凡夫众生,无量劫来,常处于六道轮回。生死不能断绝者,即因贪著五欲,嗜好五味。当知五欲虽是尘境,而别有种滋味,凡夫众生,若尝之后,即难弃舍。试观世人,何者不贪可爱之色,可听之声,以及可嗅可尝之香味。因贪恋五欲之味,故生死不断绝,正如养冤入丘冢,虚受诸辛苦,徒受劳碌奔波而已。然贪五欲之人,身臭如死尸,九孔常流不净之物,如眼有眼垢,耳有耳污,鼻有鼻涕,小大便利,常流不净。如厕所之虫,于粪中游戏快乐。人之贪著五欲,亦复如是。以其看不破识不透,故云愚人身无异。当知我人之自身,外面观之宛然一清净之体,其实臭秽不堪,正如一美花瓶中,藏诸粪秽,一旦瓶破壳穿,则诸秽物,溢流于外,厌之不极矣!智者应当观察,身心不可贪著。若于世间之乐,无累无所欲,如是则无挂碍;无挂碍,即无恐怖,无恐怖,即能远离颠倒梦想,是名真涅槃,即是清净实相,亦云不生不灭,即我人之自性清净心是。因我人之自心,终日妄想纷飞,生灭不停。所谓转寂静而为妄动,将不生灭而生灭,于是则与本有之清净涅槃,非背而背。是故应知:如十方三世诸佛之所说,欲想舍迷途而登觉岸,转烦恼而入正轨,远弃五欲,收摄六根,无他,只须一心一意而行,内收摄于六根,外不攀揽六尘,专心一意,阿那波那,数出数入,从一至十,由十至一,久之妄念自能归一,自心即能清净。如是即入于禅定,是则名为抖擞精神,行头陀行。
千江有水千江月,万里无云万里天
佛教就是佛陀的教育 和尚并不是代表落后的群体  如果和尚只能住在深山 那么佛法讲给谁听呢?
Posted: 2008-05-21 18:21 | 43 楼
清净妙莲华
只要人人都能奉献一点爱,我们这里就是极乐世界
终身成就奖 优秀斑竹奖 宣传大使奖 特殊贡献奖 原创先锋奖 贴图大师奖
级别: 管理员


精华: 12
发帖: 1933
威望: 1970 点
银子: 2398 两
贡献值: 19600 点
在线时间:3442(小时)
注册时间:2008-04-26
最后登录:2011-02-08

 

弃盖第三 I1rB,%p  
0+u >"7T  
所言弃盖者,谓五盖也。 [!MS1v c;  
一、弃贪欲盖。 KuW>^mF(I  
前说外五尘中生欲,今约内意根中生欲,谓行者端坐修禅,心生欲觉,念念相续,覆盖善心,令不生长,觉已应弃
"n)AlAV@  
#eX<=H]  
前来具五缘、诃五欲二章已竟,今第三章明弃五盖。所言五盖者,即贪欲、嗔恚、睡眠、掉悔、疑是也。因此五法,能盖覆我人自性清净心。前诃五欲,则外尘不入,今弃五盖,则内心不起,如是则意地清净,清净则堪伫道器。一弃贪欲盖:前者所说,乃于外五尘中生欲,谓五根对五尘而起贪著也,今者约内意根中生欲,即前尘落谢之影子,转入意地之中,追缘过去,逆虑未来,虽不同五根之攀揽五尘,而内心中妄念丛生,因追缘前尘,则别生一种贪欲,故云内心中起欲。谓修行者,于正身端坐,修禅之时,所谓身体及手足,宛然安不动,宛若一道者,殊不知虚有其表,虽外具威仪,而内心中胡思乱想,东忖西度,或由可爱之声而欲想,或追忆前人美貌端严而生爱染,如是思量分别,念念相续不断,如瀑流水相似,前念后念,无有休息,几不知自身端坐为何物,遂将本具之善心,永远沉没,不能生长,此实为修行者一大障碍,若觉悟之,即能灭除。古人云:不怕念起,只怕觉迟,须早觉悟,宜急弃之。 9C=*>I27?  
8I Ip,#%v  
所以者何?如术婆伽欲心内发,尚能烧身,况复心生欲火,而不烧诸善法。贪欲之人,去道甚远。所以者何?欲为种种恼乱住处,若心著欲,无由近道。 8_ o~0lb  
5W$Jxuyqj  
贪欲妄想,其害至大。如术婆伽,乃印度一淫女子,彼欲心从内而发,尚且身被烧坏,况复心中自生欲火,而不能烧诸善法。当知贪欲之人,去道甚远,盖欲为种种烦恼扰乱所住之处,菩提道乃是种种清净安稳所住之处,一秽一净,一生死,一涅槃,彼此天渊迥殊,凡圣辽绝,故名去道甚远,若心爱著贪欲,则无由进道。故偈有云:‘贪欲甚似水,能没般若津,欲行菩提道,盖贪护真心。’足见欲盖之有妨碍于道,不可不慎欤。 W;l0GxOxQ  
如除盖偈说: (&v,3>3]  
aGfp"NtL  
入道惭愧人 持钵福众生 云何纵尘欲 沉没于五情 ;)wk ^W  
已舍五欲乐 弃之而不顾 如何还欲得 如愚自食吐 |,~ )/o_R  
诸欲求时苦 得时多怖畏 失时怀热恼 一切无乐处 M< .1U?_#  
诸欲患如是 以何能舍之 得深禅定乐 即不为所欺
&W c$VDC  
^b}Wl0Fn  
入道惭愧人句,正言其修行入道之者,应当欲生大惭愧,生怖畏,悲众生之在迷,叹生死之未了,务祈道业早就,应当去欲持钵,福利一切众生,为众生广种福田,作三世诸佛标指。云何纵尘欲沉没于五情:云何二字乃责备之辞,为何恣纵放情于五欲六尘。为修行者,于此五欲当弃舍之,全体放下丝毫不顾,如何还欲求之不得,当知此为迷中倍人,正如愚痴之人自食己吐唾,岂不可悲而可笑欤。诸欲求时苦,得时多怖畏,失时怀热恼。视诸众生,谁不为求五欲,而梯山航海,戴月披星,奔走往返,纵使求得,亦是多怖畏,多畏惧,待遗失之时,而复心怀忧恼。由此观之,三界之内无一寸土为快乐之地,是故当知,诸欲患如是。然欲以何法而能舍之?无他,若能深得禅定之乐,即不为之所欺耳。
千江有水千江月,万里无云万里天
佛教就是佛陀的教育 和尚并不是代表落后的群体  如果和尚只能住在深山 那么佛法讲给谁听呢?
Posted: 2008-05-21 18:26 | 44 楼
清净妙莲华
只要人人都能奉献一点爱,我们这里就是极乐世界
终身成就奖 优秀斑竹奖 宣传大使奖 特殊贡献奖 原创先锋奖 贴图大师奖
级别: 管理员


精华: 12
发帖: 1933
威望: 1970 点
银子: 2398 两
贡献值: 19600 点
在线时间:3442(小时)
注册时间:2008-04-26
最后登录:2011-02-08

 

二、弃嗔恚盖。 {qbe ye!  
嗔是失佛法之根本,坠恶道之因缘,法乐之冤家,善心之大贼,种种恶口之府藏。是故行者于坐禅时,思惟此人现在恼我,及恼我亲,赞叹我冤,思惟过去未来亦如是,是为九恼,故生嗔恨,嗔恨故生怨,以怨心生故,便起心恼彼。如是嗔恚覆心,故名为盖,当急弃之,无令增长。 E/*&'Osq  
<P'FqQ]  
此是第二弃嗔恚盖:此嗔火烧人,最为厉害。古人云:‘一念嗔心起,百万障门开。’又云:‘嗔火焰焰烧尽功德之林。’又云:‘起一念之嗔,能烧尽菩提之种。’足见嗔是失佛法之根本,坠恶道之因缘,是法乐之冤家,为善心之大贼,种种恶口骂詈,皆从此起,故云府藏。当知恶口骂詈,其过非常重大。古云:‘一言以兴邦,一言亦能丧邦。’口业之造罪,不可不慎。若行者,于坐禅时,当正念未彰之先,即自思维;或缘于过去违情之境上,而起嗔;或复缘于此人现在恼我,及恼我亲戚,或赞叹己之冤家,此是现在三种嗔。过去亦有恼我,恼我亲,及赞我冤家之三种。未来亦然,三世类推,即有九种,是为九恼。因缘九恼生嗔恨,由嗔恨而生怨,由怨而生烦恼,由是嗔恨繁起,冤怒丛生,遂将本有之真心盖覆殆尽,故名为盖。故行者当急弃之,无使令其增长。 z6rT<~xZtu  
Dte5g),R  
如释提婆那以偈问佛: m(}}%VeR"z  
q mv0LU  
何物杀安乐 何物杀无忧 何物毒之根 吞灭一切善 GBWL0'COV  
c#"t.j<E}  
佛以偈答言: V=% ;5/  
B /w&Lo  
杀嗔则安乐 杀嗔则无忧 嗔为毒之根 嗔灭一切善 y22DBB8  
kP^A~ZO.  
如是知已,当修慈忍以灭除之,令心清净
J=gFiBw  
U%q6n"[ Cr  
初问谓何物能杀安乐?何物能可杀无忧?安乐者,即涅槃,无忧者,即是菩提。所谓无上涅槃寂静乐,无上菩提觉法乐。若能证到清净涅槃,即能安隐快乐于常寂光中,远离见思尘沙无明之忧恼。若杀去安乐,则获不安乐,戕去无忧,即复有忧。此文乃反显,当知不安乐,即是生死,有忧即是烦恼。何物为三毒之根?何物能吞灭一切诸善之法?佛即以偈答言,当知如来大慈,有求必应,正如洪钟待扣,有扣则鸣,故即答曰:‘杀嗔则安乐,杀嗔则无忧。’嗔即是烦恼,若能将嗔心除灭,即获清净涅槃,亦能远离无忧,是故当知,嗔为毒之根,嗔能伏灭一切善。故古偈云:‘嗔似心中火,能烧功德林,欲行菩提道,戒嗔护真心。’修行人,如是知已,当修慈忍以灭除之,令心清净。前所言嗔恨虽多,不出三种:一非理嗔,二顺理嗔,三诤论嗔。今言慈忍,亦有三种:若修生缘慈,即对治非理嗔;修法缘慈,对治顺理嗔;若修无缘慈,则能对治诤论嗔,由修三慈之方便,则能远离嗔盖;嗔心既尽,何愁心不清净,止观之不就也。
[ 此贴被清净妙莲华在2008-05-21 18:33重新编辑 ]
千江有水千江月,万里无云万里天
佛教就是佛陀的教育 和尚并不是代表落后的群体  如果和尚只能住在深山 那么佛法讲给谁听呢?
Posted: 2008-05-21 18:28 | 45 楼
清净妙莲华
只要人人都能奉献一点爱,我们这里就是极乐世界
终身成就奖 优秀斑竹奖 宣传大使奖 特殊贡献奖 原创先锋奖 贴图大师奖
级别: 管理员


精华: 12
发帖: 1933
威望: 1970 点
银子: 2398 两
贡献值: 19600 点
在线时间:3442(小时)
注册时间:2008-04-26
最后登录:2011-02-08

 

三、弃睡眠盖。 KXK5\#+L  
内心昏闇名为睡;五情闇蔽,放恣支节,委卧睡熟为眠。以是因缘,名为睡眠盖,能破今世后世实乐法心,及后世生天及涅槃乐。如是恶法,最为不善。何以故?诸余盖情,觉故可除;睡眠如死,无所觉识,以不觉故,难可除灭。 |\?u-O3  
7>BfHb  
此第三弃睡眠盖:如人端坐,自心不生贪欲,亦不嗔恚,但终日六识昏昏贪著睡眠,所谓终日于黑暗鬼窟中作活计。云何睡眠?谓内心昏闇,名为睡;五情闇蔽,将手足四肢,恣意放纵,所谓放浪形骸,恣意睡卧,名之为眠。以是因缘名为睡眠盖。当知此睡眠盖,不特昏昧,空过光阴而已!且能破今世后世真实法乐之心,亦能破后世生天,及涅槃等乐。当知睡眠恶法,最为不善,此盖较诸余盖尤为恶劣。如贪等盖,起觉即可以灭除,睡眠则昏暗无知,人事不省,犹如死人一般,丝毫无所觉醒。古人云:‘熟眠如小死,切莫于睡眠因缘,空过一生。’故世尊诃阿那律陀尊者曰:‘咄咄何为睡,螺蛳蚌蛤类,一睡一千年,永不闻佛名。’ |rwY   
`o295eiY(b  
如诸佛菩萨诃睡眠弟子偈曰: FX|&o >S(8  
xk% 62W  
汝起勿把臭尸卧 种种不净假名人 如得重病箭入体 诸苦痛集安可眠 J-,ocO  
如人被缚将去杀 灾害垂至安可眠 结贼不灭害未除 如共毒蛇同室居 0kOwA%m  
亦如临阵两刃间 尔时云何安可眠 眠为大闇无所见 日日欺诳夺人明 nHk^trGm  
以眠覆心无所见 如是大失安可眠
S6JXi>n  
F]?] |nZZ  
汝等当常精进,须早猛省起来,不可终日埋头眠卧。当知此身,犹如臭死尸一样,种种不净之物而聚成,谓大小便利,乃至八万四千虫户悉不清净。约而言之,则有五种不净:一种子不净。谓此身从父母以邪念风,吹淫欲火,骨髓膏流,变为精液,以诤爱之心,而为受生之种子。所谓纳想成胎,流爱为种。此即最初种子不净。二者生处不净。谓投胎之后,在母亲腹间,生脏之下,熟脏之上,至十月胎狱满足,从产门而降生。如成释论云:此身非莲花,亦不由旃檀,粪秽所长养,但从尿道出。此为生处不净。三外相不净。谓从头至足,内外中间,共有三十六物,一一悉皆不净。所谓常流出不止,如漏囊盛物,外相亦不清净。四者自性不净。此身根本从秽业生,托于秽物,其性质法尔不净,不可改变,故云自性不净。第五究竟不净。此身一旦业尽报终,四大解散,究竟空无所有,所谓如实观凡身,终必归死处,是为究竟不清净。如是思维,我人之自身,则有名无实,不过假名而已。其实当体幻化,空无所有,云何抱著不舍,而终日睡眠耶?当知犹如得重病之人,将死不久,亦如重箭入体,众多苦痛集聚,自身怎可安然而眠。又如人被缚,即将去刑戮,灾害临至,其心安可眠。亦如与毒蛇同居一室,毒蛇乃不祥之物,毒之于人,则立即命殒身亡。亦如临阵两刃之间,正当恐怖万状,尔时云何可以安然而睡眠耶?是故行者,当知眠为大黑暗,一切无所见,日日欺诳于人,夺人之精明,但人未眠之先,则万境当前,所谓明明历历,历历明明,一经睡眠,则大地黑暗,以其眠覆自心,故一切无能所见,如此大失,安可再眠。 vno/V#e$WX  
Wu'qpJ  
如是等种种因缘,诃睡眠盖,警觉无常,减损睡眠,令无昏覆。若昏睡心重,当用禅镇杖却之。 v[^8_y}A`  
){"?@1vP  
此下明既知其过患,须急以方便之法,而却去之,故云有如是等种种不善之因缘,须诃睡眠盖,行者须自警觉,当知三界依正,尽同水月空花,毕竟无常不实,何为贪恋之有,须减损睡眠,令无昏覆,但此睡眠魔力过大,非自发愤加以严厉犍捶,不能灭除。若昏睡心轻,则须思惟分别法相,或系心于鼻端,或张开其双目,皆能降伏睡魔。若昏睡心过重,当用禅镇,或以柱杖击之,或己自击,或他人击亦可。诸如此类,皆是却除睡魔唯一之方法。
千江有水千江月,万里无云万里天
佛教就是佛陀的教育 和尚并不是代表落后的群体  如果和尚只能住在深山 那么佛法讲给谁听呢?
Posted: 2008-05-21 18:35 | 46 楼
清净妙莲华
只要人人都能奉献一点爱,我们这里就是极乐世界
终身成就奖 优秀斑竹奖 宣传大使奖 特殊贡献奖 原创先锋奖 贴图大师奖
级别: 管理员


精华: 12
发帖: 1933
威望: 1970 点
银子: 2398 两
贡献值: 19600 点
在线时间:3442(小时)
注册时间:2008-04-26
最后登录:2011-02-08

 

四、弃掉悔盖。 poxF`a6e+  
掉有三种:一者身掉,身好游走,诸杂戏谑,坐不暂安。二者口掉,好喜吟咏,竞诤是非、无益戏论、世间语言等。三者心掉,心情放逸,纵意攀缘,思惟文艺、世间才技,诸恶觉观等,名为心掉。掉之为法,破出家人心。如人摄心,犹不能定,何况掉散!掉散之人,如无钩醉象,穴鼻骆驼,不可禁制。 Tgr,1) T  
+)"Rv%.  
掉乃是坐立不安,心口不能专一,六根不能收摄一处,终日随情放荡,纵意嬉戏,故名为掉。悔者,懊悔,亦即悔恨之谓,如人悔已所作之事。然悔本非是盖,何故须弃之耶?须知悔固然是好,但将此悔,放在心中,朝夕忧恼,因此盖覆真心,所以成盖,故须弃之。然掉举虽多,不出三种:一者身掉,谓身则好东游西走,无趣游行,及诸杂戏谑,或坐住不安,则为身掉。二者口掉,如唱高声小调,或诤论是非,好无益谈笑,及世间语言等,此为口掉之相。三者心掉,谓心随情放逸,纵恣心意,或缘想法尘影子,或攀揽前尘境界,一切诸恶觉观等,悉名之为心掉。当知掉之为法,能破出家人心,本来出家修道之人,心最寂静,若一经掉举,则心为之散乱,欲栖心道业,终难成就矣!又如初心入道之人,欲摄心归一,其心尚且犹不能安定,何况掉散乎!当知掉举之人,犹如无钩之醉象,象若不饮酒,尚难制止,况复无钩而又醉耶,狂乱闯祸无待言矣!又如无穴鼻之骆驼,则东西奔驰,难以禁止。 pOo016afmA  
{XmCG%%L  
如偈说: r9})~>  
@ CmKF  
汝已剃头著染衣 执持瓦钵行乞食 3wq<@dRv4  
云何乐著戏掉法 放逸纵情失法利
4v hz`1  
既失法利,又失世乐,觉其过已,当急弃之。 /GC&@y0yi  
0>N6.itOz  
为出家者业已剃除须发,身已披著染色之衣,方袍圆领,宛若出世丈夫。如是当须以身作则,执持瓦钵,常行乞食,福利众生,云何好乐贪著嬉戏于掉举之法,而纵情放逸耶?夫纵情放逸之人者,现生即失去佛法之利益,觉悟其过患已,当急弃之。 ~EPVu  
lt&(S)  
悔者,悔能成盖,若掉无悔,则不成盖。何以故?掉时未在缘中故。后欲入定时,方悔前所作,忧恼覆心,故名为盖。但悔有二种:一者因掉后生悔,如前所说;二者如作大重罪人,常怀怖畏,悔箭入心,坚不可拔。 ;: 2U}p^-  
Z%qtAPd  
此下解释悔盖二字。所言悔者,谓悔能成盖;若掉而无悔,则终不能成盖,何以故?掉时未在缘中故,至后欲端坐入定之时,方悔前所作之罪过,或于身口七支上生悔,或于意地贪嗔痴上生悔,有如是等种种忧恼,盖覆真心,故名为盖。但悔盖有二种:一者,谓因掉后生悔,如上来所说,悔前所作之罪恶是。二者,如作大重罪之人,其心之中,常怀一种恐怖畏惧之心,终日懊恼悔恨,从此悔箭深入心腑,坚不可拔,以是障乎正道,开烦恼门,慧性沈,而泥洹晦。故凡修止观者,须知其过患,切莫于掉举因缘,妨碍大事,最为重要耳。 *b. >  
r_#dh  
如偈说: =x\`yxsG  
Oti*"dV\::  
不应作而作 应作而不作 悔恼火所烧 后世堕恶道 l\*9rs:!  
若人罪能悔 悔已莫复忧 如是心安乐 不应常念著 ]$[sfPKA  
若有二种悔 若应作不作 不应作而作 是则愚人相 SscB&{f  
不以心悔故 不作而能作 诸恶事已作 不能令不作
k_=yb^6[U  
_V-KyK  
不应作而作,应作而不作,此二句正明众生颠倒,背觉合尘之相。不应作而作,如身则不应杀盗淫,口则不应两舌恶口妄言绮语,意则不应起贪嗔痴,如是十恶本不可为,而恣纵放逸,竭力而为之。应作而不作,如同世间之种种慈善事业,或修桥补路,恤孤养寡,或出世间之善,如听经礼拜,烧香散花,身须拜佛,口应念佛,心应观佛,如是等一切世出世善,本当尽心为之,努力作之,今反置于脑后而不肯作。所谓诸恶愿欲作,众善不奉行也。此即所谓迷中倍人,可怜悯者。当知掉悔之人,则为悔恼之火所烧,后世必堕恶道。常为烦恼苦具而作伴侣,岂非颠倒之甚欤!倘若有人,造罪而能生悔者,本为难得,人非圣贤,谁能无过,知过能改,善莫大矣!然须悔已莫复,从此进行道业,栖心圣境,身心自然清净,慧光因是开朗,安乐自在,无诸热恼。所谓悔已莫复忧,不应常念著者也。若或掉举其身心,复悔箭入心,诚为愚人之相,不以悔故,不作之善而能作,已作之诸恶,不能令其不作,其病根,即在放不下耳。
千江有水千江月,万里无云万里天
佛教就是佛陀的教育 和尚并不是代表落后的群体  如果和尚只能住在深山 那么佛法讲给谁听呢?
Posted: 2008-05-21 18:41 | 47 楼
清净妙莲华
只要人人都能奉献一点爱,我们这里就是极乐世界
终身成就奖 优秀斑竹奖 宣传大使奖 特殊贡献奖 原创先锋奖 贴图大师奖
级别: 管理员


精华: 12
发帖: 1933
威望: 1970 点
银子: 2398 两
贡献值: 19600 点
在线时间:3442(小时)
注册时间:2008-04-26
最后登录:2011-02-08

 

五弃疑盖者, l?U=s7s0?  
以疑覆心故,于诸法中不得信心。信心无故,于佛法中空无所获。譬如有人入于宝山,若无有手,无所能取。然则疑过甚多,未必障定;今正障定。 4VwF \  
`x9Eo4(/  
上来四盖已竟,此第五弃疑盖。疑者疑疑惑惑,犹豫不决之谓。有此疑心,则于佛法不能生于正信,遂失如来无上知见,故此疑心,实为众恶之本。当知此疑,非特为众恶之本,且为万善之先,如禅宗之看话头,先欲人起疑情,则以此疑为宝,所谓大疑则大悟,小疑则小悟,不疑则不悟,是知此疑又为功之首。然今所言疑者,非禅宗之疑,乃犹豫不决之疑,故能盖覆真心,退失信愿,于诸佛之无上妙法中,不得生于信心,当知佛法大海,信为能入。华严经云:‘信为道元功德母,长养一切诸善根。’若无信心,则于佛法之中,空无所获。欲研究佛学深邃佛理,非从信入手不可,故云:‘天雨虽多,岂能润无根之树,佛门广大,亦难度不信之人。’无信之人,犹如无根之树,佛海广大,如天雨之过多,以广大法雨,难润无信根之人,纵经尘劫,亦无利益。譬如有人,入于宝山,往取珠宝,若无其手,终无能取。何以故?以其无有手故。当知无信心者,亦复如是。手即喻信心,宝山即喻佛法宝藏,宝藏者何?即所谓三明六通、四谛六度、三十七道品、十力四无所畏、十八不共等法,悉皆如来宝藏。若无信心,则于佛海中,难得实益。然则二字,乃转语之辞,谓疑道繁多,未必悉障于禅定,此简非今所讲之疑盖,乃障定之疑盖也。
[ 此贴被清净妙莲华在2008-06-04 21:36重新编辑 ]
千江有水千江月,万里无云万里天
佛教就是佛陀的教育 和尚并不是代表落后的群体  如果和尚只能住在深山 那么佛法讲给谁听呢?
Posted: 2008-06-04 21:26 | 48 楼
清净妙莲华
只要人人都能奉献一点爱,我们这里就是极乐世界
终身成就奖 优秀斑竹奖 宣传大使奖 特殊贡献奖 原创先锋奖 贴图大师奖
级别: 管理员


精华: 12
发帖: 1933
威望: 1970 点
银子: 2398 两
贡献值: 19600 点
在线时间:3442(小时)
注册时间:2008-04-26
最后登录:2011-02-08

 

疑者有三种:一者疑自,而作是念,我诸根闇钝,罪垢深重,非其人乎?自作此疑,定法终不得发。若欲修定,勿当自轻,以宿世善根难测故。 >NRppPqL  
')y2W1  
疑有三种不同:一者疑自,谓行人端坐修观时,心中便作如是念,我今善根微薄,罪障深重,必非道器,何敢仰攀上乘,修斯道法耶?自心若作如是疑想,则禅定之法,终不得开发。若修定时,切不可自暴自弃,须知吾人从无量劫来,何曾不发过大心,不修过大行,决已早种善根,况且若无善根,今何获此人身。当知一切圣贤,皆由凡夫做,十方诸佛,亦从众生成,决无天然弥勒,自然释迦,自当信己之宿世善根深厚,勿可自轻,皆是长者之真子,正好从此发大勇猛,进修胜法,何愁佛果之不证,涅槃之不得也。 [0 F~e  
i})s4%a  
二者疑师[/color],彼人威仪相貌如是,自尚无道,何能教我?作是疑慢,即为障定。欲除之法,如摩诃衍论中说。如臭皮囊中金。以贪金故。不可弃其臭囊。行者亦尔。师虽不清净。亦应生佛想。 *; Jb=  
    此第二疑师,即是疑他。谓疑我平素间,所亲近之大德尊宿、善知识,观其威仪,动静相貌,与平常人无异,无有一丝毫过人之处,由此观之,自尚无道,何能教我,须己欲立而立人,既无过人之处,而欲教化于人,恐怕以盲引众盲,相牵落火坑,我若事奉之,终必有害无益。若作如是疑慢在心,即为障于禅定,禅定不开,般若之门为之深闭矣!若欲却去疑师之法,如摩诃衍大论中说:‘譬如臭皮囊中金,不可因厌臭皮囊,而弃于真金;若爱于金,则不可弃其皮囊。’行者亦复如是,师则例之臭皮囊,凡所说之法,即喻于金,切不可因人而弃其法,谓依法不依人也,否则妄生批评,横论长短,是则名大愚且狂之辈。汝岂不闻,古圣贤之求法于人耶?如雪山大士,从鬼以请法,帝释天主,拜畜而为师,此实依法不依人之一证也!须知师虽不清净,亦应当生一种诸佛之想,因彼虽凡身,而口所言者,乃诸佛之法,诸佛之行,当以观佛之心,而视师家,须翘勤恳切,闻法如对佛面。故云:‘师虽不清净,亦应生佛想。’ .-KI,IU  
三疑法,世人多执本心,于所受法,不能即信,敬心受行。若心生犹豫,即法不染心。何以故?疑障之义,如偈中说: P8tdT3*6/  
g^'h 4qOa  
所言疑法者,即疑己所禀受修持之法。世间之人,大多数执著先心为是,于后所受之法,而不能生信。如修止观,则疑此止观法门,是真耶?是伪耶?修之是否能令离苦耶?不能离苦耶?又如念佛之人,则疑念佛法门,是否能生西方?见阿弥陀佛?或疑此法,是魔罗所说?抑如来亲口所宣?若于法生疑,则时时改途易辙,朝三暮四,疑惑痴闇,覆被真心。所谓坐佛海边而渴死,岂非庸人之辈乎?如是即法不染心,永失如来无上涅槃。 oJ74Mra  
g4IF~\QRVi  
如人在歧路 疑惑无所趣 诸法实相中 疑亦复如是 h.jJAVPi  
疑故不勤求 诸法之实相 见疑从痴生 恶中之恶者 Y2u\~.;oq  
善不善法中 生死及涅槃 定实真有法 于中莫生疑 ] G&*HMtp  
汝若怀疑惑 死王狱吏缚 如师子搏鹿 不能得解脱 ~]?:v,UIm(  
在世虽有疑 当随喜善法 譬如观歧道 利好者应逐 N~v6K}`}  
v ,8;: sD  
佛法之中,信为能入;若无信者,虽在佛法,终无所获。如是种种因缘,觉知疑过,当急弃之
d1<";b2Jt^  
/eF@a!  
譬如有人在于歧路;歧路即三叉之路也。路多则不知何所往,疑惑必定无所趣向。诸法实相中,疑亦复如是。诸法即指一切大小凡圣偏圆顿渐权实等诸法;言实相者,即无相也,亦即所谓真如实相,当知实相无相,即空义;实相无不相,即假义也;实相无相不相,不相无相,即中义也。须知一切法,不出空假中,空假中不离一切法,谓一切法真如,一切法实相,故云:诸法如实相。若于诸法实相生疑,则措手无从,然而如来所说,八万四千法门,一一皆入于实相,无非真如圆通法门,以其佛法如大海,无量无边。倘生疑惑,即不得入,故云疑亦复如是。又云:疑故不勤求诸法之实相,当知一切见爱疑惑,悉从愚痴颠倒而生,谓于一切恶中又生诸恶,于是从迷至迷,恶上起恶,故云:恶中之恶者,善不善法中,生死及涅槃:善法即涅槃法,不善法,即生死法,生死乃是迷法,涅槃乃是悟法,然一切诸法之中,必定实实在在有真正之法在,所谓生死中有涅槃,烦恼中有菩提,生灭中有不生灭,波水中有湿性,且不可于中两生疑心。汝若常怀疑惑,盖覆真性,诸如斯辈,则为阎罗死王之所指挥,受狱卒差吏所系缚!又如猛狮子之搏麋鹿,欲求其解脱,无有是处。吾人自无始至于今日,疑惑之根深厚,欲求勿疑,实为甚难。但在世虽有疑,常当随喜善法,切不可以因疑惑之因缘,而丧失般若之妙法,譬如于歧道,十字街前,岔路甚多,究竟以谁为是,以谁为非,务须自具择法之力,惟以利好者行之,谓自要于己有好处者,则无庸疑惑,即勇猛精进前行可也。因佛教法门虽多,穷其究竟之处,无非归于一实,所谓方便有多门,归元无二路,贵在惟专惟勤,一门深入,入一无妄不起思量分别,蓦直行去,自有到家之一日。故佛法之中,信为能入,智为能度,倘若无有信心,虽在佛法之中,而与佛法不相应,不能得佛法之真实利益,故云空无所获。既有如是等种种因缘,须觉知疑悔之过患,急当去之。
[ 此贴被清净妙莲华在2008-06-04 21:42重新编辑 ]
千江有水千江月,万里无云万里天
佛教就是佛陀的教育 和尚并不是代表落后的群体  如果和尚只能住在深山 那么佛法讲给谁听呢?
Posted: 2008-06-04 21:26 | 49 楼
«234 5 6789» Pages: ( 5/11 total )
帖子浏览记录 版块浏览记录
洞天福地社区 » 法海拾贝


Powered by 净业寺 © 洞天福地社区 Corporation