«456 7 891011» Pages: ( 7/11 total )
本页主题: 修习止观坐禅法要讲述 打印 | 加为IE收藏 | 复制链接 | 收藏主题 | 上一主题 | 下一主题

清净妙莲华
只要人人都能奉献一点爱,我们这里就是极乐世界
终身成就奖 优秀斑竹奖 宣传大使奖 特殊贡献奖 原创先锋奖 贴图大师奖
级别: 管理员


精华: 12
发帖: 1933
威望: 1970 点
银子: 2398 两
贡献值: 19600 点
在线时间:3442(小时)
注册时间:2008-04-26
最后登录:2011-02-08

 

      四者巧慧筹量世间乐,禅定智慧乐,得失轻重。所以者何?世间之乐,乐少苦多,虚诳不实,是失是轻;禅定智慧之乐,无漏无为,寂然闲旷,永离生死,与苦长别,是得是重。如是分别,故名巧慧 .9Cy<z  
    此第四明行巧慧之方便。凡用功之人,须以善巧之智慧,筹量世间之快乐,及出世间禅定智慧之快乐,孰得孰失,谁轻谁重,须明了清楚,辨别无滞,如是方能出生厌下欣上之心,否则真伪莫辨,邪正不分,易于错入歧途,故须以巧慧观察。世间之乐,乃有为之乐,无常不实,纵使得乐,此乐亦是苦,乐不常久,终归败坏故,败坏即是坏苦,所以云乐少苦多,虚诳不实。乐此是丧法身失慧命之法,是可轻贱之法。出世间禅定智慧之乐,乃是无漏无为之法,无漏谓不漏于生死,无为即不作于有为,湛湛然,寂寂然,清闲逸旷于寂灭性中,永离于生死樊笼,长别三界苦轮,此等为最可尊贵最可珍重之法。若能如是分明辨别清楚,故名巧慧。 8oI|Z=  
zx$1.IM"4  
    五者一心分明明见世间可患可恶,善识定慧功德可尊可贵,尔时应当一心决定,修行止观。如金刚,天魔外道不能沮坏,设使空无所获,终不回易,是名一心。譬如人行,先须知道通塞之相,然后决定一心涉路而进,故说巧慧一心。经云:非智不禅,非禅不智,义在此也 |qj"p  
YL!{oHs4  
    上既以巧慧分明辨别世间上一切有为之事,悉是可患可恶,并能认识出世间禅定智慧,是可贵可尊之法,尔时即须一心一意修止观。此一心乃是决定之一心,非是入定之一心,即专心不杂,一门深入做功夫之心也。金刚,最坚最利,能坏一切物,而不被一切物所坏。言修止观之心,犹如金刚,而不被他人所诱,亦不为魔外所坏,纵使空无所获,终不回易。喻如参禅,于中决定欲得个好消息。譬如念佛,务使至一心不乱,不可半途而废,无有三心二意,一门心思,无有余念,故名一心。譬如行人,先须识知道路通塞之相,如生死道是塞,即不可行,涅槃路是通,即可行,然后决定一心,涉路而进。所谓不起思量分别,蓦直做去,最为要紧,切不可回头转脑,改途移辙,是故说为巧慧一心。经云:‘非智不禅,非禅不智。’即止观不二也。智即是慧,禅即是定,先明决定心,定心即是智慧。纵一门深入,入一无妄,即是定。若无智慧,不能修禅定,若无禅定,不能生智慧,彼此互相由藉,互相显发。故云:‘非智不禅,非禅不智。’意在此耳。
千江有水千江月,万里无云万里天
佛教就是佛陀的教育 和尚并不是代表落后的群体  如果和尚只能住在深山 那么佛法讲给谁听呢?
Posted: 2008-09-09 18:14 | 60 楼
清净妙莲华
只要人人都能奉献一点爱,我们这里就是极乐世界
终身成就奖 优秀斑竹奖 宣传大使奖 特殊贡献奖 原创先锋奖 贴图大师奖
级别: 管理员


精华: 12
发帖: 1933
威望: 1970 点
银子: 2398 两
贡献值: 19600 点
在线时间:3442(小时)
注册时间:2008-04-26
最后登录:2011-02-08

 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正修行第六 +'5I8FE-  
  修止观者有二种:一者于坐中修,二者历缘对境修。 _A!Fp0}`  
    一、于坐中修止观者,于四威仪中亦乃皆得,然学道者坐为胜,故先约坐以明止观。略出五意不同:一对治初心粗乱修止观。所谓行者初坐禅时,心粗乱故,应当修止以除破之。止若不破,即应修观。故云对破初心粗乱修止观。
<},JWV3  
.QKyB>s  
    上来所讲五章,备足二十五法,乃为正修之方便。此第六正修,即正式修行做功夫也。若众缘虽具,而不如理真实用功,则道业仍难克就,终未免坐守此岸而希慕彼岸之讥也。是故行者,若众缘具备,身心内外清净,一切烦恼障不起,正可从此一心修止观。然修习止观,有二种不同,一者坐中修习止观,二者历缘对境修止观。先明第一于坐中修习止观,本于四威仪中,皆得修习止观,于行住坐卧中,皆有威可畏,有仪可则。修道之人,心不放逸,若行若坐,须常常调摄其心,成就道业,虽然久于行坐,亦当忍其劳苦,非时不住,非时不卧。设或住卧之时,常存佛法正念,如理而住,于此四法,动合规矩,不失律仪也。一者行,谓修之人,举足动步,心不外驰,无有轻躁,常在正念,以成三昧。二者住,谓修道之人,非时不住,倘若住时,即于随所住处,常念供养三宝,赞叹经法,广为人说,思惟经义,如法而住。三者坐,谓修道之人,须跏趺宴坐,谛观实相,永绝缘虑,其心则澄湛虚寂,其身则端肃威仪,如法而坐。四者卧,即眠卧也,谓修之人,非时不卧,然为调摄身心故,或时暂卧,则须侧右胁吉祥而卧,不忘正念,心无昏乱;凡止、作、进、退,四威仪中,均能修习止观,故云皆得。然转语之辞,学道者,即指初心修习止观之人。上来所言四威仪中,均能做功夫,乃约久已栖心道业,功用纯熟者而言,若初心行人,则于坐中修习,最为殊胜,以其心念易息,境界易空故,所以首先约坐中,以明止观也。然修止观行门繁多,其法非一,今但明五意,故云略出,盖此五意,即能摄一切观门矣。所言五种修止观者,一对治初心粗乱修止观,二对治心沉浮病修止观,三随便宜修止观,四对治定中细心修止观,五为均齐定慧修止观,第一言对治初心粗乱修止观者,谓修行办道之初心人,最初坐禅修观之时,倘若心念粗犷,散乱不休,尔时应当修止以除破之,止乃止其散动;倘若以止不能除却粗心散乱之病,即应修观以破除之,观即观其昏暗。当知病患虽多,不出昏散二种。凡夫众生,不是昏沉,即是散乱,若一修止观,即能破除昏散二病,以其止能伏息粗心妄想,观能照破微细烦恼,故云对破初心粗乱修止观也。
千江有水千江月,万里无云万里天
佛教就是佛陀的教育 和尚并不是代表落后的群体  如果和尚只能住在深山 那么佛法讲给谁听呢?
Posted: 2008-09-09 18:14 | 61 楼
清净妙莲华
只要人人都能奉献一点爱,我们这里就是极乐世界
终身成就奖 优秀斑竹奖 宣传大使奖 特殊贡献奖 原创先锋奖 贴图大师奖
级别: 管理员


精华: 12
发帖: 1933
威望: 1970 点
银子: 2398 两
贡献值: 19600 点
在线时间:3442(小时)
注册时间:2008-04-26
最后登录:2011-02-08

 

      今明修止观有二意:一者修止,止有三种:一者系缘守境止。所谓系心鼻端、脐间等处,令心不散。故经云:系心不放逸,亦如猿著锁。二者制心止。所谓随心所起,即便制之,不令驰散。故经云:此五根者,心为其主,是故汝等当好止心。此二种皆是事相,不须分别。 J+E,UiZU  
Kd^.>T-  
    修止观有二意,一者修止,二者修观。于修止中自有三种之别,一者系缘守境止,此乃系念法门,如行人念粗心浮,即将心系缘一处,安守于一境,或系心于自身之鼻端上,或系缘腹脐丹田间,或缘想诸佛相好亦可,总之,令心不驰散也。因凡夫之心,终日妄想纷飞,杂念流动,心猿奔驰,意马乱跳,若念系缘一处,则妄念停息,所谓锁心猿拴意马者是也。故经云:系心不放逸,亦如猿著锁。二者制心止,即以放下制止之功夫,而伏灭妄念,不同上来之系缘诸境,即将自心之念头微微观照,观其随心所起之念头,看他起处即便制之,若贪欲念起,即须放下,嗔心念起亦放下,愚痴念起亦复放下,无论何种念起,即以放下二字而制伏之,不令驰散。六根之中,意根为其主要,以其能分别,最为明利故。所谓起贪嗔痴,造盗淫,莫不由此识心而起,盖心动则境动焉,是故汝等栖心向道者,应当要止心,无令驰散,攀揽外境。此二种止,皆是事相,最易明见,不须详为分别。 (oX!D(OI  
4L8hn4F  
    三者体真止所谓随心所念一切诸法,悉知从因缘生,无有自性,则心不取。若心不取,则妄念心息,故名为止。如经中说云: r)}U 'iv*%  
HrsG^x  
        一切诸法中 因缘空无主 息心达本源 故号为沙门
: (X3?%  
    此从性理而言,义稍深微,不于事相而著觉,乃于理体而观察,了知随心所念一切诸法,悉从因缘而生。一切,尽际包括也。诸,不一之辞。然诸法虽多,不出依正报,如依报之山河大地也,卉木丛林,正报之五阴色身,无论依报之法,正报之法,悉知从因缘和合而生。既由因缘而生,悉从因缘而灭,缘生缘灭,幻妄称相,其实缘生无性,求其生灭去来,了不可得。何以故?自心本无生灭故,但于心性缘起,不无虚妄取用,所以有生有灭,有来有去,当知生乃虚妄因缘和合而有生,虚妄因缘别离而名灭。依缘而生生即非生,依缘而灭灭即非灭,当体无有自性。了达诸法无生名真空。凡所有相,皆是虚妄。既知其虚妄,则心不生取著。若心不生取著,则妄念之心不息而息矣,是名体真止。所谓体达诸法,无非真空,则妄念自止息,起信论云:‘一切境界,皆以妄念而有差别,若无妄念,即离一切境界之相,即是如来平等法身。’依此法身,说名本觉,是知息念,最为要紧,若能如是止息妄念,故名为体真止。经云:‘一切诸法中,因缘空无主。’一切即赅罗世出世法,谓一切诸法之中,求其实体,了不可得,以其皆从因缘而生,当体无自性,无他性,无共性,无无因性。以真空而为其体,无有主宰故也。沙门二字,为释子之通称,一作桑门,译作勤息,谓勤修众善,止息诸恶;又云:勤修戒定慧,息灭贪嗔痴;又云:息心达本源,故号为沙门。若能体真息心,即达本源之心地,因此心为一切诸法之本,心若息,则本源达矣!
千江有水千江月,万里无云万里天
佛教就是佛陀的教育 和尚并不是代表落后的群体  如果和尚只能住在深山 那么佛法讲给谁听呢?
Posted: 2008-09-09 18:16 | 62 楼
清净妙莲华
只要人人都能奉献一点爱,我们这里就是极乐世界
终身成就奖 优秀斑竹奖 宣传大使奖 特殊贡献奖 原创先锋奖 贴图大师奖
级别: 管理员


精华: 12
发帖: 1933
威望: 1970 点
银子: 2398 两
贡献值: 19600 点
在线时间:3442(小时)
注册时间:2008-04-26
最后登录:2011-02-08

 

      行者于初坐禅时,随心所念一切诸法,念念不住,虽用如上体真止,而妄念不息,当反观所起之心,过去已灭,现在不住,未来未至,三际穷之,了不可得。不可得法,则无有心;若无有心,则一切法皆无。行者虽观心不住,皆无所有,而非无刹那任运觉知念起。 X^ Is-[OvE  
P7.bn  
    行者倘于上三种止,不得利益,于随心所起之念,仍然念念迁谢,流住不停,前念后念,相续不断,如大海之波浪相似,妄想杂念,不能止息,则须返观所起之心,此即修观。因一切法皆从心起,唯心所现,若无有心,则一切法何由而起?境本无生,因心而有,心若无时,则境亦无。了知一切法既由心所造,即回光返照我此一念能造之心,究竟有何形相?此心圆耶、方耶、是青耶、黄耶?或是过去、现在、未来,或在内外中间?若言过去,过去已灭,现在现在不住,未来未来未至。三际推穷,此一念能观之心,了不可得,以其此心竖无初后,横绝边涯,不落分剂方隅,故非内外中间,非长短方圆,非青黄赤白,非过去现在未来,一切处,一切时,求心当体,了不可得。夫凡夫众生,执万法以为实有,现前山河大地,明暗色空,人我是非,以及见闻觉知等,一切诸法,悉有可得,所以终日妄心流动,无可止息。今既推心了不可得,从心所起一切诸法,亦皆不可得,然虽了不可得,而非同顽空木石之无知,故云非无刹那之念,胡来见胡,汉来见汉。现在一念有情无情之境界,无不觉知明了清楚,故云:任运觉知念起。 [rT.k5_  
byM-$l  
    又观此心念,以内有六根,外有六尘。根尘相对,故有识生;根尘未对,识本无生。观生如是,观灭亦然,生灭名字,但是假立。生灭心灭,寂灭现前,了无所得,是所谓涅槃空寂之理,其心自止。 @ps(3~?7  
    上来返观此一念能起之心,竟在何处?三际穷之,无有处所。而于不可得中,非无刹那之念,而任运觉知心念所起,行者又复返观此心念,因何而起?吾人内心,有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之六根,根有胜义浮尘之不同。浮尘根,即父母所生之身是,虚假不实,故名浮;无见闻觉知之用,故名尘。二胜义根,此根凡夫肉眼有碍,不能见,天眼能见之。经云:眼如葡萄朵,耳如新卷叶,鼻如双垂爪,舌如初偃月,身如腰鼓颡,意如幽室见是也。所言胜义者,以其有增上胜力,能照境发识,以成根用,故名胜义。如眼能见色,耳能闻声,乃至意能知法,此为内六根区别之相。外则有色、声、香、味、触、法之六尘境界,因六根对六尘,互相交偶,于中故有生六识。若根尘不相黏,识则无由而起,因其单根不生,独尘难成也。是知根尘为能生,识心为所生,六根为能对,六尘为所对,彼此互相依靠,互相建立,当知能对所对,能生所生,悉皆幻化无常,毕竟空无实体。因为虚妄因缘和合根尘相对,遂有识生,若虚妄因缘别离,根尘脱黏,识心即灭。当知识本无生,因根尘之缘而有,然根尘本无生,亦因识心之缘而有。如是缘生无性,当体既空,返观能生之心,既如是,而返观所灭之境,亦复如是。谓观心不生,观法亦不生,观心无常,观法亦复无常。故云观生如是,观灭亦然,是知生而灭,灭而生,生生灭灭,灭灭生生,生灭名字,但是假立,以其缘生缘灭,虚假不实,但幻妄称相而已!行者善能返观,不特将所生之法不可得,即将能观之心亦复不可得,能所双亡,心境俱寂,是则真空寂灭之理,朗然显现在前,谓生灭既灭,寂灭现前,此时大地平沉,虚空粉碎,此处无人无我无众生。永嘉大师云:‘了了见,无一物,亦无人亦无佛,大千沙界水中沤,一切凡圣如电拂。’不但六凡无所得,四圣亦无所得,不特妄是空,真亦是空。至此地步,唯是平等一心而已,尚何有其他哉!
千江有水千江月,万里无云万里天
佛教就是佛陀的教育 和尚并不是代表落后的群体  如果和尚只能住在深山 那么佛法讲给谁听呢?
Posted: 2008-09-09 18:17 | 63 楼
清净妙莲华
只要人人都能奉献一点爱,我们这里就是极乐世界
终身成就奖 优秀斑竹奖 宣传大使奖 特殊贡献奖 原创先锋奖 贴图大师奖
级别: 管理员


精华: 12
发帖: 1933
威望: 1970 点
银子: 2398 两
贡献值: 19600 点
在线时间:3442(小时)
注册时间:2008-04-26
最后登录:2011-02-08

 

          《起信论》云:若心驰散,即当摄来住于正念。是正念者,当知唯心,无外境界。即复此心,亦无自相,念念不可得。谓初心修学,未便得住,抑之令住,往往发狂。如学射法,久习方中矣。 _?I{>:!|  
    起、是起发,信、正信。谓起发大乘上根人,生于大乘正信,故名起信论,此书马鸣菩萨所造,全明行人做功修行之方法,其中所说,若心念奔驰,流散于尘境之上,行者即当将心收摄回来,安住于正念之中。正念者,无念也,无念之念,名为正念,因此正念能破除一切妄念。当知万法唯心,离心之外,别觅一法了不可得。一切诸法,无不唯心所现,因心成体,心外无法,此心即法界性,圆具万法,所谓一切法趣此心,是趣不过。然此心无方隅,无分剂,无形相,无疆畔,当体了不可得,虽了不可得,而诸相历然。所谓虚空本非群相,而不拒诸相发挥,所以森罗万象,无不炳现于其前,虽物物头头,万别千差,而其心湛湛然,寂寂然,了无所有,唯是直心正念,是则不止而止,名为善修妙止。每见初心人,修学止法,暂时未能将心安住,遂压捺抑制之,勉强令其止住,强之愈急,逼拶过劳,往往众患丛生,癫狂者有之,心病者有之,是皆不善于修止故耳!所以初用功人,勿心急,勿过执。如古之赵州祖师,三十年不杂用心。又如纸衣道者,四十年坐守蒲团,方能与道相应。当知用功之人,犹如弹琴相似,徐调其弦,不宽不急,久之弦调指适,自然妙音流露。又如学射箭,久习方能中的也。
千江有水千江月,万里无云万里天
佛教就是佛陀的教育 和尚并不是代表落后的群体  如果和尚只能住在深山 那么佛法讲给谁听呢?
Posted: 2008-09-09 18:18 | 64 楼
清净妙莲华
只要人人都能奉献一点爱,我们这里就是极乐世界
终身成就奖 优秀斑竹奖 宣传大使奖 特殊贡献奖 原创先锋奖 贴图大师奖
级别: 管理员


精华: 12
发帖: 1933
威望: 1970 点
银子: 2398 两
贡献值: 19600 点
在线时间:3442(小时)
注册时间:2008-04-26
最后登录:2011-02-08

 

          二者修观有二种一者对治观。如不净观,对治贪欲;慈心观,对治嗔恚;界分别观,对治著我;数息观,对治多寻思等,此不分别也。 I,{YxY[$7  
{]T?)!V m  
      此第二明修观。上来所明系缘守境止,制心止,体真止,三种修止之法,已释竟。今明修观,亦有二种:一者对治观,二者正观。初对治观,又名助观,即是对治自心中之烦恼病,以其痴暗凡夫,迷情过重,对于一切色尘境界,看不破,识不透,念念之间,起贪嗔痴等种种妄念。行者若坐禅之时,须观察自心中所起之妄念,于何种为最。(一)若贪欲念多,即须修不净观对治之。如四念处,九想观,五停心中不净观,十六特胜等,皆属对治贪欲之不净观门。求其于初心凡夫,最为逗机,最易得益,最切要者,莫若九想观。九想即九种假想,假设之想,非是实有。一切众生,皆以爱欲而正其性命,贪著世间五欲,耽恋沉迷,轮回生死,无有出期,是故佛令修此九种不净观法,使其想念纯熟,心不分散,若得三昧成就,自然贪欲除灭。言九想者,(1)观胖胀想,如前面有可爱之男女美色,假观此人即已命终,心想死尸,于顷刻间,见其胖胀,如皮囊盛风,异于本相,是为胖胀想。(2)青瘀想,谓行人观胖胀已,复观此美色死尸,被风吹日晒,皮肉赤、黄、瘀、黑、青、黤。种种斑点之相显露,是为青瘀想。(3)坏想,观青瘀想已,复观死尸,风日所变,久之皮肉裂坏,身首足等六分破碎,心、肝、脾、肺、等五脏腐败,臭秽之物,流溢于外,是为坏相。(4)血涂漫想,观坏想已,复观死尸,从头至足,遍身脓血流溢,污秽涂漫,是为血涂漫想。(5)观脓烂想,既观血涂漫已,复观死尸,身上九孔血脓流出,皮肤骨肉,均悉坏烂,狼籍在地,臭气转增,是为脓烂想。(6)虫啖想,观脓烂已,复观死尸,为虫蛆唼食,鸟兽咀嚼,残缺剥落,是为虫啖想。(7)散想,复观死尸为禽兽所食,分裂破散,筋断骨离,首足交横,是为散想。(8)白骨想,观散想已,复观死尸,形骸暴露,皮肉已尽,但见白骨狼籍,如贝如珂,是为白骨想。(9)烧想,既白骨已,复观死尸为火所烧,爆裂烟臭,薪尽火灭,同于灰土,是为烧想。当知此九种不净相,虽是假想作观,然用之能成大事,譬如大海中死尸,溺人若附之,即便得度,此为不净观,对治贪欲。(二)嗔恚念多,须以慈心观对治之。如行人正坐禅修观时,心中生种种嗔恨怨怒之心,是由缘于过去违情境上而起嗔,或不问是否,无故起恼之非理嗔;或追忆前人恼我,恼我亲及赞叹我之怨家,由此而起顺理嗔。或以己为是,以他为非,而生恨之诤论嗔,于此等违情境上,而起种种之嗔恨心,应当观想一切众生,皆是我过去父母,及亲戚等。既是我父母亲戚,常应时时令其安隐快乐,何得反生嗔恼之念耶?此即修慈心观对治嗔火也。慈悲观亦略有三种不同:倘发独头而生之违理嗔,则修生缘慈悲对治之。若遇前人恼我触我之顺理嗔,则修法缘慈悲观对治之;若执于己为是,于他为非,所起之诤论嗔,则修无缘慈悲观对治之。如是行者,以修三慈之方便,息灭嗔火,心得清凉,自然与道相应也。(三)著我之念多,以界分别观对治之,所言分别者,界为界限,因吾人之身,悉由地、水、火、风、空、根、识之七大假合而成,七大各有界限不同,其地是坚性,水是湿性,火是热性,风是动性,余可类推。若著我之见重者,须微细观察:地大是我耶?水大是我耶?若地大是我,则火大水大非是我;若火大是我,则地大风大非是我;若七大悉是我,则我有数多,当知我本非一,岂有无量?于此观之,根尘识界,觅我了不可得,不可得处,即无有我。但众生不了,于无我中,妄执有我。妄认四大为自身相,妄认六尘缘影为自心相,其实五阴本空,四大非我,果能如是,分别推究,则执我之念灭矣。(四)寻思散乱之念多,以数息观对治之。言数息者,即数自己之鼻息,拣风喘气,但数鼻中微微若存若亡之进出息,从一至十。由十复一,数入不数出,数出不数入,如是绵绵密密,心依于息,息依于心,别无他缘,唯随于息,记数分明,如是即将心中之寻求思虑,悉灭无余,故云不分别也。
千江有水千江月,万里无云万里天
佛教就是佛陀的教育 和尚并不是代表落后的群体  如果和尚只能住在深山 那么佛法讲给谁听呢?
Posted: 2008-09-09 18:18 | 65 楼
清净妙莲华
只要人人都能奉献一点爱,我们这里就是极乐世界
终身成就奖 优秀斑竹奖 宣传大使奖 特殊贡献奖 原创先锋奖 贴图大师奖
级别: 管理员


精华: 12
发帖: 1933
威望: 1970 点
银子: 2398 两
贡献值: 19600 点
在线时间:3442(小时)
注册时间:2008-04-26
最后登录:2011-02-08

 

        二者正观。观诸法无相,并是因缘所生,因缘无性,即是实相。先了所观之境一切皆空,能观之心自然不起。前后之文,多谈此理,请自详之。如经偈中说: x b,XI/  
7D6`1 &  
      诸法不牢固 常在于念中 已解见空者 一切无想念
+>Wo:kp3  
      上来所明是助观,今明正观。谓观一切诸法,不自生,不他生,不共生,不无因而生,当体即空即假即中,不思议圆三谛理。然于此三观之中,其最不易修者,莫若空观,因凡夫众生,自无始来,为无明障蔽,执万法为实有,说空不易空,故须先了达诸法无相,无相即是空。然何以能了知诸法无相耶?比况前面有朵最美丽之花,令人可喜可爱,过了几日,花即萎谢,叶瓣脱落,足见此花终归磨灭,原自无相,若真实有相,则不变坏焉!有萎衰零落之相哉!花相如是,诸相亦然。故云:观诸法无相,此为根机钝者而言,待诸法坏后,方识是空;若根机利者,则了达诸法当体即空,无待坏后而识空。何以故?以其从因缘而生故,一切既从因缘生,则缘生无有性,无性之性,即是实相妙性。实相者,无相也,无相无不相,即是实相。金刚经云:‘凡所有相,皆是虚妄,若见诸相非相,即见实相。’若能如实了达所观之境,一切皆空,则能观之心,自然不起。谓心本无生因境有,境若无时心亦无,此止观之理,尽载前后文中,请自详之,不再繁赘。如经偈云:‘诸法不牢固,常在于念中。’诸法,即一切依正而言,既从因缘生,则从因缘灭,故云不牢固。生灭本空,常常在吾人心念之中显现,若无有心,则无有境,心生法生,心灭法灭,一切法不离自心故。楞严经云:诸法所生,唯心所现,一切因果,世界微尘,因心成体,是知心为万法之本。已解见空者,一切无想念,此二句文意甚深。已解,即已了解一切万法空无所有,至此则无一切妄想杂念。妄念若无,心自清净矣。见空,不特解见但空,且能了达摩诃般若毕竟空,无想不特无有无想,且无非有非无之想,故云一切无想念。又诸法不牢固,常在于念中,即体真止空观,已解见空者,即方便随缘止假观,一切无想念,即息二边分别止中道观。若能于此四句文,能深究之,则下之文,思过半矣!上来第一对治初心粗乱修止观文竟。
千江有水千江月,万里无云万里天
佛教就是佛陀的教育 和尚并不是代表落后的群体  如果和尚只能住在深山 那么佛法讲给谁听呢?
Posted: 2008-09-09 18:19 | 66 楼
清净妙莲华
只要人人都能奉献一点爱,我们这里就是极乐世界
终身成就奖 优秀斑竹奖 宣传大使奖 特殊贡献奖 原创先锋奖 贴图大师奖
级别: 管理员


精华: 12
发帖: 1933
威望: 1970 点
银子: 2398 两
贡献值: 19600 点
在线时间:3442(小时)
注册时间:2008-04-26
最后登录:2011-02-08

 

          二、对治心沉浮病修止观行者于坐禅时,其心闇塞无记瞪瞢,或时多睡,尔时应当修观照了。若于坐中,其心浮动轻躁不安,尔时应当修止止之。是则略说对治心沉浮病止观相。但须善识药病相对用之,一一不得于对治有乖僻之失 UA>=# $  
e^y9Kmd  
    此第二对治心沉浮病修止观。行者于静坐禅观之时,其心或昏沉闇塞,或浮动轻躁,或无记,或瞪瞢。无记者,即无所记别也,亦有盖覆明了二种不同,第八识为明了无记,盖覆无记。于初心用功人散乱者多,尚未见有无记,若久栖心道业老修心人,每每有盖覆无记,已将粗心乱想暂伏,于中便生一种无所记别糊糊涂涂之相,说明不明,是昧非昧,不觉妄念,亦不重昏,记忆不明,念头不清,行者不了,便生取著,光阴由此糊涂过去,唐丧功夫,诚为可惜。无记之为害,实胜于昏散之病,行者若于静坐中,有此等盖覆无记发现之时,即应当修观照了,念兹在兹,既不昏沉,亦无令其境界不分明之闇覆无记现前。若于坐中无如上所说之无记昏沉病,而其心浮动轻躁不安亦不好;心浮动,即心掉举;轻躁不安,即是身掉举;如是身心掉举,内外不安,心散念浮,亦足以损法身,失功德,当此浮动病发时,亦急须弃之,应当修止止之,不令浮动。此是略说修止观对治浮沉病之相,然须善识药病相对而治之,即是以止治散,以观治昏。所谓宜止则止,宜观则观,谓知病识药,应病与药,切不可乱投药石,反增病患,故云一一不得有乖僻之失。乖者乱也,僻者偏也,即不得错乱修习之谓。
千江有水千江月,万里无云万里天
佛教就是佛陀的教育 和尚并不是代表落后的群体  如果和尚只能住在深山 那么佛法讲给谁听呢?
Posted: 2008-09-09 18:21 | 67 楼
清净妙莲华
只要人人都能奉献一点爱,我们这里就是极乐世界
终身成就奖 优秀斑竹奖 宣传大使奖 特殊贡献奖 原创先锋奖 贴图大师奖
级别: 管理员


精华: 12
发帖: 1933
威望: 1970 点
银子: 2398 两
贡献值: 19600 点
在线时间:3442(小时)
注册时间:2008-04-26
最后登录:2011-02-08

 

        三、随便宜修止观行者于坐禅时,虽为对治心沈,故修于观照,而心不明净,亦无法利,尔时当试修止止之。若于止时,即觉身心安静,当知宜止,即应用止安心 }]x \ `}o  
    正修章中有五义修止观不同,前二已竟,今第三明随便宜修止观。此观由前对治浮沉病修止观而来,言随便宜者,即是随自己之便,不拘修止,亦不局修观,随自意便而修,惟求其适当,获益为要。前虽为对治心沈之病,修于观照而对治之,而心仍不得明净,亦不能获佛法之利益,尔时当试修止以止之。试修,即试验后方修,若试验后与心相应,即不妨依而修之。行者于坐禅时,睡魔俱多,本应修观对之,但习久不得益,则不妨修止以止之,久之睡病亦能消灭也。所谓以毒攻毒,身心清净,即是以止安心之功夫。 l6  G6H$  
l_g$6\&|  
    若于坐禅时,虽为对治心浮动故修止,而心不住,亦无法利,当试修观。若于观中,即觉心神明,寂然安隐,当知宜观,即当用观安心。是则略说随便宜修止观相。但须善约便宜修之,则心神安隐,烦恼患息,证诸法门也。 w!F>fcm  
Y%KowgP\  
    前来明随便宜修止,今明随便宜修观。若行者,于坐禅中,虽修止对治浮沉病魔,而心仍复轻躁,不能安住,尔时当试修观。若修观时,即自觉知,心神明净,湛寂安隐,即与观相应,则以修观,而安其心,此为随便宜修止观之相。是则修习止观,须善巧约便利合宜者修之,则心安神怡,烦恼之患息灭,波罗密门,由此证入矣。
千江有水千江月,万里无云万里天
佛教就是佛陀的教育 和尚并不是代表落后的群体  如果和尚只能住在深山 那么佛法讲给谁听呢?
Posted: 2008-09-09 18:22 | 68 楼
清净妙莲华
只要人人都能奉献一点爱,我们这里就是极乐世界
终身成就奖 优秀斑竹奖 宣传大使奖 特殊贡献奖 原创先锋奖 贴图大师奖
级别: 管理员


精华: 12
发帖: 1933
威望: 1970 点
银子: 2398 两
贡献值: 19600 点
在线时间:3442(小时)
注册时间:2008-04-26
最后登录:2011-02-08

 

          四、对治定中细心修止观。所谓行者先用止观对破粗乱,乱心既息,即得入定,定心细故,觉身空寂,受于快乐;或利便心发,能以细心取于偏邪之理。若不知定心止息虚诳,必生贪著。若生贪著,执以为实;若知虚诳不实,如爱见二烦恼不起,是为修止。虽复修止,若心犹著爱见,结业不息,尔时应当修观,观于定中细心。若不见定中细心,即不执著定见。若不执著定见,则爱见烦恼业悉皆摧灭,是名修观。此则略说对治定中细心修止观相。分别止观方法,并同于前,但以破定见微细之失为异也。 JW>k8QjyN  
S\GWMB!oF  
      此第四是为久修者所对治,初修行者,则无此病,此种境界,最为微细,粗心之人,不易得故。行者对破粗心乱想,即将自心之浮动妄念消灭,尔时即得安心入禅定之中,于其定中心念微细,故便觉自身空空寂寂,受于快乐。有时或利便之心间发,遂于定中,横生计度,知见丛生。因心细与定境相应故,微念思山则见山,微念思水则现水,以是行者,便为殊胜境界,取于偏邪之理,执之为实,不肯去舍,殊不知此全是定心止息之一点虚诳之境,法尘之影子,若固执之,终不免落邪见之祸。楞严经云:‘知见立知,即无明本。’又云:‘止作圣心,名善境界,若作圣解,即受群邪。’此等悉是训诲坐禅人之诚语,祈留意焉。若了知此境虚诳不实,则不生贪著,不起分别,则见烦恼不起;不生贪染,则爱烦恼无由生;不起见爱,心地安静,是为修止。然虽复修止止之,假若自心幻境,不能弃除,犹念念贪著,爱见结业烦恼仍然不息,行者则不修止,应当修观而观照之。返观定中细心,一心澄神寂照,如猫捕鼠然,以是微微照了,定语细心,了不可得,是名细心中修观。每见世之外道,于禅定中,稍尝一点禅味,便以为己之功夫究竟,从此起邪见,拨因果,既不识修止观对治,复执之为实,此迷中倍人也,悲夫!
千江有水千江月,万里无云万里天
佛教就是佛陀的教育 和尚并不是代表落后的群体  如果和尚只能住在深山 那么佛法讲给谁听呢?
Posted: 2008-09-09 18:23 | 69 楼
«456 7 891011» Pages: ( 7/11 total )
帖子浏览记录 版块浏览记录
洞天福地社区 » 法海拾贝


Powered by 净业寺 © 洞天福地社区 Corporation