«345 6 78910» Pages: ( 6/11 total )
本页主题: 修习止观坐禅法要讲述 打印 | 加为IE收藏 | 复制链接 | 收藏主题 | 上一主题 | 下一主题

清净妙莲华
只要人人都能奉献一点爱,我们这里就是极乐世界
终身成就奖 优秀斑竹奖 宣传大使奖 特殊贡献奖 原创先锋奖 贴图大师奖
级别: 管理员


精华: 12
发帖: 1933
威望: 1970 点
银子: 2398 两
贡献值: 19600 点
在线时间:3442(小时)
注册时间:2008-04-26
最后登录:2011-02-08

 

问曰:不善法广。尘数无量,何故但弃五法?答曰:此五盖中,即具有三毒等分,四法为根本,亦得摄八万四千诸尘劳门。(一)贪欲盖,即贪毒。(二)嗔恚盖,即嗔毒。(三)睡眠及疑,此二法是痴毒。(四)掉悔,即是等分摄。合为四分烦恼。一中有二万一千,四中合为八万四千,是故除此五盖,即是除一切不善之法。行者如是等种种因缘,弃于五盖。 L[efiiLh$  
]b)(=-;>  
此乃假问答释疑。或有问曰:不善之法很广,其数无量无边,何故惟独但弃贪嗔痴等之五盖法耶?答曰:此五盖中即具有贪嗔痴之三毒及等分,以此四法而为根本故。贪即贪欲,嗔谓嗔恚,愚即愚痴,此三各有所属,惟等分一种,则遍收前贪嗔痴三种烦恼,一时一念之中,即具有贪嗔痴,或贪而复嗔,或嗔而复痴。或三毒对峙齐起,故名为等分烦恼。恶法虽多,不出八万四千。八万四千,亦以贪嗔痴等分为根本,故云:亦得收摄八万四千,诸尘劳门。所言八万四千诸尘劳门者,尘谓染污为义,以其种种邪见烦恼,悉能染污自性清净心,故名为尘。劳即劳役也,谓凡夫众生,常被邪见烦恼之所劳役,旷劫轮回,无有了期。然论其根本,不出乎贪嗔痴慢疑身边戒见邪之十使,随以一使为首,则余九使为助,谓每一使中各具十使,遂成一百。约三世各有一百,则成为三百烦恼。而现在之一百,时促不论相助,仍是一百,于过去未来二世二百之中,又各以一使为首,九使而为其助,共成二千,合现在之一百,共成二千一百。又约贪嗔痴等分,四种众生,各有二千一百,共成八千四百。又约四大六衰,地水火风即四大,色声香味触法即六衰,以其能衰损善法故,此十种各有八千四百,总成八万四千尘劳烦恼也。然烦恼虽有八万四千,而以五盖收摄殆尽。何以言之,八万四千烦恼,悉以贪嗔痴三毒而为根本。然三毒不出五盖,五盖即摄三毒,谓(一)贪欲盖,即摄贪毒。(二)嗔恚盖,即摄嗔毒。(三)睡眠盖及疑盖,此二法即为痴毒所收摄。所言三种皆名为毒者,毒谓鸩毒,饮之即能丧身失命。当知贪嗔痴之三种烦恼,能毒我人法身父母,唐丧其功德,故为三毒。第四掉悔,即是等分所收摄,因掉悔有内,有外,内中即心掉,外则身口掉,此掉遍于身口意七支,故为等分所摄,开之则五盖,合之则为四分烦恼。每一分中具有二万一千诸尘劳门。四分合共则有八万四千,是故应知。若除弃此五盖,即是除弃一切不善之法。行者因有如是等种种因缘,须急弃于五盖不可忽略也。 Z]dc%>  
=W?c1EPLCx  
譬如负债得脱,重病得差,如饥饿之人得至丰国,如于恶贼中得自免济,安隐无患。行者亦如是,除此五盖,其心安隐,清凉快乐。如日月以五事覆翳,烟、尘、云、雾、罗侯阿修罗手障,则不能明照。人心五盖亦复如是。 TzjZGs W[V  
i "xq SLf=  
此借譬喻以明除五盖,得益之相。行者,具有五盖,即如负债之人,不得解脱,五盖弃之,即得解脱自在。有五盖者,如有重病相似,五盖若弃,则重病得差。除五盖者,又如饥饿之人,得至丰国,如于恶贼之中得自免济,如是则其身其心,自在快乐,安隐无患。行者除却五盖,其心安隐,清凉快乐。若五盖不除,安有清凉快乐之可谈耶!须知五盖之覆被自心,犹如五事之障蔽日月。言五事者,谓烟尘云雾罗侯阿修罗手之五事。罗侯阿修罗王之手最大,能遮日月之光,余如烟尘云雾,亦能遮日月之光,不能明照大地。人心之五盖,亦能障被自性清净心不得显现,此以喻显也。
[ 此贴被清净妙莲华在2008-06-04 21:45重新编辑 ]
千江有水千江月,万里无云万里天
佛教就是佛陀的教育 和尚并不是代表落后的群体  如果和尚只能住在深山 那么佛法讲给谁听呢?
Posted: 2008-06-04 21:27 | 50 楼
清净妙莲华
只要人人都能奉献一点爱,我们这里就是极乐世界
终身成就奖 优秀斑竹奖 宣传大使奖 特殊贡献奖 原创先锋奖 贴图大师奖
级别: 管理员


精华: 12
发帖: 1933
威望: 1970 点
银子: 2398 两
贡献值: 19600 点
在线时间:3442(小时)
注册时间:2008-04-26
最后登录:2011-02-08

 

调和第四 @#p4QEQA  
7RO=X%0A  
夫行者初学坐禅,欲修十方三世佛法者,应当先发大誓愿,度脱一切众生,愿求无上佛道,其心坚固,犹如金刚,精进勇猛,不惜身命,若成就一切佛法,终不退转。然后坐中正念思惟一切诸法真实之相。所谓善、不善、无记法,内外根尘妄识一切有漏烦恼法,三界有为生死因果法,皆因心有。故十地经云:‘三界无别有,唯是一心作。’若知心无性,则诸法不实。心无染著,则一切生死业行止息。作是观已,乃应如次起行修习也。 8w$cj'  
jhHb[je~{4  
上来诃五欲,则外境不入;弃五盖,则内心清净,如是内外清净,正可安心修习止观。然尚须调和得所,方能得益,故第四明调和五事。五事者,即身、息、心、眠、食、是也。夫发语之辞。东西南北,四维上下,谓之十方;过去现在未来谓之三世;佛法即菩提,涅槃,究竟清净,中道第一义谛之无上妙法,谓之佛法。言佛法则非九界众生之法可比,众生法是染污,而非清净,是迷昧惑闇之法,非觉而不迷也,惟佛法是究竟,是觉悟,是不生灭,是清净,故行者,欲想修学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之法者,应当先发大弘誓愿。誓愿者,即四弘誓愿也;谓:众生无边誓愿度,烦恼无尽誓愿断;此二为下化众生,属利他大悲;法门无量誓愿学,佛道无上誓愿成;此二为上求佛道,乃属自利大智,即是发上求下化自利利他之心。故云:‘愿求无上佛道,度脱一切众生。’一切二字,乃尽际包括之辞,赅罗九界众生。六道有漏,则为凡夫众生,出世声闻缘觉,为二乘众生。菩萨著于二边,则为大道心众生,如是九界,皆愿度脱。佛道者,即觉道也,谓诸佛如来之觉道,无有能过之,故云:‘无上佛道。’如是无上佛道,愿究竟证之。行者,不特发如是心而已,且其心最坚最固,犹如金刚相似。金刚乃华言,梵言跋折罗,此云金刚,为宝中之一,此宝出于金中,其色如紫英,百炼不销,至坚至利,可坏一切物,而不为一切所坏。发如是金刚坚固不坏之心,精进勇猛,不惜身命,终不退转,唯是精求无上佛道,广度一切众生,此则名为佛法中第一健人。言不退转有三:一位不退。谓行人断尽三界见思二惑,则永不退失超凡之位,故名位不退。二行不退。谓行人功夫深进,不特断尽见思,而且能伏断尘沙之惑,如是则永不退失菩萨之位,故名行不退。三念不退。谓行人功夫愈益深进,断尽尘沙烦恼,能破无明别惑,则永不退失中道正念,故名念不退。有如是成就已,然后正身端坐,修习止观,于坐中正念思惟,一切诸法真实之相。正念者,即无念也;无念之念,是名正念。真心正念,是名正思惟。真实之相,即是实相,亦即实性。相即性也,实相无相无不相,实性无性无不性,是名真实相、真实性。言诸法者,即此谓一切善不善法,善法谓有漏善,无漏善,二边善,中道善,不善即是恶法,谓贪嗔痴,无记法者,谓无所记别,不善不恶亦不昏,亦不散,此明了无记。若自心糊糊涂涂,昏昧闇闭,终日于黑闇稠林中过日子,此为盖覆无记。以及内六根,外六尘,中六识,并及地水火风空根识之七大等,一一皆是有漏烦恼之法,非是无漏清净之法,皆三界内有作有为生死苦因苦果之法,非是界外无作无为涅槃乐因乐果之法,须正思维,而谛审之,了达诸法真实之相。然云何能知诸法真实之相耶?当知有漏烦恼法,生死因果法,皆因心有,惟心所现,因心成体,若无心,则亦无万法之差别,是故心为万法之本。楞严经云:‘诸法所生。唯心所现。’一切因果世界微尘,因心成体。故云:‘三界无别有,唯是一心作。’森罗及万象,一法之所印。又云:‘心生故,则种种法生;法生故,种种心生。’当知心外无法,法外无心,心即法,法即心,心法本是无二。固知诸法从心生,讵知心不自生,因境有。若无前境界尘,则心无所起。故言心本无生因境有,境若无时心亦亡,此则万法唯物,所谓法生故,种种心生。又云:‘境本无生因心有,心若无时境亦无。’此则万法唯心,所谓心生故,种种法生。然若以四性推穹,则心境当下,皆不自生,不他生,不共生,不无因生,缘生无性,当体本寂。则知自心本来无性。自心无性,则诸法亦不实矣!诸法本无性,则自心亦不实矣!如是心无性,法亦无性,无性之性,谓之真实性,亦名真实相。既正念实相,是故心无所染著,则无贪恋尘境,从此则将一切生死业行,一概摒弃,止息无余。须知吾人从无始以来,常流转于生死道中者,即因烦恼业行不能止息之病根,在一切境界上,看不破,识不透,所以妄生染著,所谓以烦恼因起生死果,故不得止息。行者既能深观自心了不可得,一切诸法虚伪不实,将一切生死业行止息,凡所有相,皆是虚妄,诸相非相,即是实相也。 M30_b8[Y_  
,v/C-b)I  
云何名调和?今借近譬,以况斯法。如世间陶师,欲造众器,须先善巧调泥,令使不强不懦,然后可就轮绳;亦如弹琴,前应调弦,令宽急得所,方可入弄,出诸妙曲,行者修心,亦复如是,善调五事,必使和适,则三昧易生;有所不调,多诸妨难,善根难发。 e.Ii@<  
BJvVZl2h  
初句征起之辞。言调和者,如何名为调和,以譬喻比况斯法。如世间烧碗盆瓦罐之陶师,欲想造作种种之器皿,先须善巧调和其泥土,令使不强不硬,亦不懦不软,调适得当,然后方就之于轮绳,则了无滞碍矣。亦如弹琴,然于未弹之先,应善调其弦索,不可过宽,若宽则弹之无声,亦不可过急,若急则易于暴断,务须宽急得所,然后方可入弄,弹之则妙曲清朗,音声悦耳矣。是故当知,行者修心,亦复如是。若能善巧调和,于五事中调和停适,当则三昧易生,道自隆矣!若有所不调,则徒劳身心,非唯无益,反使增病损生。故云:多诸妨难,从此诸善之根,难以开发,岂不大可痛惜者乎?如行者须谨慎其心,善巧而调适之。
[ 此贴被清净妙莲华在2008-06-04 21:47重新编辑 ]
千江有水千江月,万里无云万里天
佛教就是佛陀的教育 和尚并不是代表落后的群体  如果和尚只能住在深山 那么佛法讲给谁听呢?
Posted: 2008-06-04 21:28 | 51 楼
清净妙莲华
只要人人都能奉献一点爱,我们这里就是极乐世界
终身成就奖 优秀斑竹奖 宣传大使奖 特殊贡献奖 原创先锋奖 贴图大师奖
级别: 管理员


精华: 12
发帖: 1933
威望: 1970 点
银子: 2398 两
贡献值: 19600 点
在线时间:3442(小时)
注册时间:2008-04-26
最后登录:2011-02-08

 

一调食者 xx%WIY:}  
        夫食之为法,本欲资身进道。食若过饱,则气急心满,百脉不通,令心闭塞,坐念不安;若食过少,则身羸心悬,意虑不固。此二者非得定之道。苦食秽触之物,令人心识昏迷;若食不宜之物,则动宿病,使四大违反。此为修定之初,须深慎之也。故经云:身安则道隆,饮食知节量,常乐在空闲,心静乐精进,是名诸佛教。
:D(:( `A=  
D}:D,s8UP  
调五事。第一要调饮食,若饮食不调,则身不安,道不隆。食之所以为法本。欲资益色身,进行道业,虽此身为幻妄之躯,但现前须藉此身而修道,所谓借假以修真,由有为而趋于无为也,既有色身,必须饮食以资身。古德云:‘法轮未转食轮先。’足见饮食为人身之需要可知,但不可过于贪食饱满。若过饱,则气急身满,息喘体重,百脉因是不能流通,令心地闭塞不开,于是懈怠心起,百病丛生,身心不得安泰,道业因是而废。然亦不可过减食,若饥饿,则身羸心悬,意虑不固,身既羸瘦,心亦悬空,意念不固,思虑纷然,身弱力虚,精神不足,朝夕郁闷,道复安有。是知太饱太饥,二者皆非得定之道,过多则身满气急,过少则身羸心悬。然尤须先应识得可食,不可食之物。若秽触之物,食之增病,凡增眠增烦恼,皆不应食,以其令人心识昏迷,故若安身愈疾之物,能增道损生者,即可应食;若不相宜之物,亦不可食,食之则发动宿病,竟使四大违反。所谓病从口入者,即此义也。总之调食须不饥不饱,少不至虚,多不量义,在知量知足,此为修定人调食之最初方便,须深慎之也。故云:‘身安则道隆。饮食知节量,常常好乐在于空闲之处,身心寂静,精进勇猛,是名诸佛之教。’ p@P[pzxI  
RgEUTpX  
二调睡眠者 7"M7N^  
    夫眠是无明惑覆,不可纵之。若其眠寐过多,非唯废修圣法,亦复丧失功夫,而能令心闇昧,善根沉没。当觉悟无常,调伏睡眠,令神气清白,念心明净,如是乃可栖心圣境,三昧现前。故经云:初夜后夜,亦勿有废,无以睡眠因缘,令一生空过,无所得也。当念无常之火,烧诸世间,早求自度勿睡眠也。 )p&xpB(  
UF}fmDi  
    第二调和睡眠,务须调适得当。若过眠,则心识昏暗;若过少,则身体有亏,切须调之,夫然眠寐,那是无明黑暗之法,能迷惑、盖覆吾人之明性觉灵,切不可纵之。如人未眠之先,历历明明,明明历历,若一经睡眠,则意识昏昏,六情暗闭,其有眠寐过多,不特废修圣法,而且唐丧时光,损失功夫,遂令心识昏暗,迷昧一切善根,从此沉没。故修行者,切不可放纵。其眠卧,当猛省觉悟无常,早求自度,急须调伏睡眠,常令神气清白,念心自然光明湛净,如是乃可栖心圣境,三昧正定,自然显现在前矣。经云:‘初夜后夜,亦勿有废。’须精进用功,不特初夜后夜,须寂寂惺惺,惺惺寂寂,即当中夜从容四大之时,亦须灵灵不昧,了了照澈,常念是日已过,命亦随减,如少水鱼,斯有何乐!切莫以睡眠因缘,令一生空过,无所得也。又复当念无常之火烧诸世间,所谓三界不安,犹如火宅,众苦充满,甚可怖畏,急须早求出离而度脱之,不可贪著睡眠,又所谓:‘此身不向今生度,更向何生度此身。’此诚明训,行者当猛省之。
[ 此贴被清净妙莲华在2008-06-04 21:51重新编辑 ]
千江有水千江月,万里无云万里天
佛教就是佛陀的教育 和尚并不是代表落后的群体  如果和尚只能住在深山 那么佛法讲给谁听呢?
Posted: 2008-06-04 21:29 | 52 楼
清净妙莲华
只要人人都能奉献一点爱,我们这里就是极乐世界
终身成就奖 优秀斑竹奖 宣传大使奖 特殊贡献奖 原创先锋奖 贴图大师奖
级别: 管理员


精华: 12
发帖: 1933
威望: 1970 点
银子: 2398 两
贡献值: 19600 点
在线时间:3442(小时)
注册时间:2008-04-26
最后登录:2011-02-08

 

三调身,四调息,五调心 >4bOM@[]  
此三应合用,不得别说;但有初中后方法不同,是则入住出相有异也。 )00#Rrt9  
(Iu5QLE  
上来外调之眠食二重已竟,于内尤须调身息心之三种。然此三须合调,以其不离,故其要在调身不宽不急,调息不涩不滑,调心不沈不浮,最为要紧耳。但有初中后,方法不同。初须调身,次当调息,后则调心,有入住出相之异。谓入定则由粗至细,出定则从细至粗,无论调身、调息、调心,一一皆有入住出之三相,故有异也。 `lr\V;o!  
\}Hk`n)Aq  
夫初欲入禅调身者:行人欲入三昧调身之宜,若在定外,行住进止,动静运为,悉须详审。若所作粗犷,则气息随粗,以气粗故,则心散难录,兼复坐时烦愦,心不恬怡。身虽在定外,亦须用意逆作方便。后入禅时,须善安身得所。 3&_(D)+  
;b(/PH!O  
此正释初入定调身之相。行者,初入定先须调身体之所宜,方能入定。即于未入定前,在定外时,此身于行、住、进、止、动运,作为咳吐掉臂,动静往还,迎宾送客,穿衣吃饭,四威仪间,悉须详审,调身所宜。若所作为,一切皆是粗犷之事,则所出之气息,亦随之而粗犷,则心散难录,心乱则难以专一,后于坐时,亦心生烦愦,不能安恬悦怡,是则定心为之妨碍矣!故行者须了知身虽在定外时,亦须用意逆作方便。逆字作预先义,亦可当早字讲,谓须预先早作方便之法,调身所宜,令不粗犷。所谓行亦禅,坐亦禅,语默动静体安然。 0M pX.0  
g~N)~]0{  
初至绳床,即须先安坐处,每令安稳,久久无妨。次当正脚。若半跏坐,以左脚置右脚上,牵来近身,令左脚指与右□齐。右脚指与左□齐。若欲全跏,即正右脚置左脚上。次解宽衣带周正,不令坐时脱落。次当安手;以左手掌置右手上,重累手相对,顿置左脚上,牵来近身,当心而安。次当正身,先当挺动其身,并诸支节,作七八反,如似按摩法,勿令手足差异,如是已则端直,令脊骨勿曲勿耸。次正头颈,令鼻与脐相对,不偏不斜,不低不昂,平面正住。次当口吐浊气,吐气之法,开口放气,不可令粗急,以之绵绵,恣气而出,想身分中百脉不通处,放息随气而出。闭口鼻纳清气。如是至三。若身息调和,但一亦足。次当闭口,唇齿才相拄著,舌向上齶。次当闭眼,才令断外光而已。当端身正坐,犹如奠石,无得身首四肢切尔摇动,是为初入禅定调身之法。举要言之,不宽不急,是身调相。 Bojm lVg  
    半跏坐,即单腿坐,将左脚牵于右脚上。全跏复将右脚牵于左脚上;重累手相对者,即将左手掌,伸齐安于右手掌上,左右相对,如结弥陀印。然手足既整妥,复须挺动其胸腹,振作精神,身不曲弯,亦不高耸,头不低垂。亦不昂仰,不偏于左,不斜于右,身如奠定之石,此为入住调身之相。
[ 此贴被清净妙莲华在2008-06-04 21:52重新编辑 ]
千江有水千江月,万里无云万里天
佛教就是佛陀的教育 和尚并不是代表落后的群体  如果和尚只能住在深山 那么佛法讲给谁听呢?
Posted: 2008-06-04 21:29 | 53 楼
清净妙莲华
只要人人都能奉献一点爱,我们这里就是极乐世界
终身成就奖 优秀斑竹奖 宣传大使奖 特殊贡献奖 原创先锋奖 贴图大师奖
级别: 管理员


精华: 12
发帖: 1933
威望: 1970 点
银子: 2398 两
贡献值: 19600 点
在线时间:3442(小时)
注册时间:2008-04-26
最后登录:2011-02-08

 

四初入禅调息法者:息有四种相,(一)风、(二)喘、(三)气、(四)息。前三为不调相,后一为调相。云何为风相?坐时则鼻中息出入觉有声,是风也;云何喘相?坐时息虽无声,而出入结滞不通,是喘相也;云何气相?坐时息虽无声,亦不结滞,而出入不细,是气相也;云何息相?不声不结不粗,出入绵绵,若存若亡,资神安隐,情抱悦豫,此是息相也。守风则散,守喘则结,守气则劳,守息即定。坐时有风喘气三相,是名不调;而用心者,复为心患,心亦难定。 WF_G GF{  
(Z sdj  
此明行人坐禅调身后,次调息法。息即鼻中出入绵绵者,有四种之不同,谓风喘气息,是于中粗细好恶,若不分明辨别守之,则徒劳无功,故须拣其粗而守其细也。行人坐禅之时,有风喘气之三相者,名为不调之相。若以之用心,不特无益,且有损也。每见行人于坐禅之时,患心痛之症,皆由息不调,致身心亦难安定矣。 HA"LU;5>2J  
ai#0ZgO  
若欲调之,当依三法:一者下著安心,二者宽放身体,三者想气遍毛孔出入,通同无障。若细其心,令息微微然。息调则众患不生,其心易定,是名行者初入定时调息方法。举要言之,不涩不滑,是调息相也。 luAhyEp  
v='7.A  
若欲舍弃风喘气三种粗相,而守于息之细相,当善巧调和,令息得所,当依三法而成就之。何谓三法:(一)者下著安心,行者缘想于心,放下一切,令不驰散,即一心专注丹田也。(二)者须宽放身体,一切须出乎自然,不可过于拘束。(三)者应想气息,周遍全身,随八万四千毛孔,或入或出,通同无障无碍。三者具足,则从粗入细,自然心定神安矣。若无风喘气之粗相,能细其心,令息微微出入,若存若亡,绵绵密密,不涩不滑,此为息之调相。息调则一切病患不能发生,心则易得安定,是则名为行者最初入禅时调和气息之方法也!
[ 此贴被清净妙莲华在2008-06-04 21:54重新编辑 ]
千江有水千江月,万里无云万里天
佛教就是佛陀的教育 和尚并不是代表落后的群体  如果和尚只能住在深山 那么佛法讲给谁听呢?
Posted: 2008-06-04 21:30 | 54 楼
清净妙莲华
只要人人都能奉献一点爱,我们这里就是极乐世界
终身成就奖 优秀斑竹奖 宣传大使奖 特殊贡献奖 原创先锋奖 贴图大师奖
级别: 管理员


精华: 12
发帖: 1933
威望: 1970 点
银子: 2398 两
贡献值: 19600 点
在线时间:3442(小时)
注册时间:2008-04-26
最后登录:2011-02-08

 

五初入定时调心者有三义;一入、二住、三出。初入有二义:一者调伏乱想,不令越逸,二者当令沉浮宽急得所。何等为沈相?若坐时心中昏暗,无所记录,头好低垂,是为沈相。尔时当系念鼻端,令心住在缘中,无分散意,此可治沈。何等为浮相?若坐时心好飘动,身亦不安,念外异缘,此是浮相。尔时宜安心向下,系缘脐中,制诸乱念,心即定住,则心易安静。举要言之,不沈不浮,是心调相。 7J7uHl`yq`  
此明入定调心之法,亦有三义,调和其心:(一)者谓调伏心中乱想杂念,不使令其越逸。越即超越,逸即放逸,谓将心念专注一境,不令其超越自心之外。(二)者浮沉宽急得所,解释如文。沈即昏,浮即动,(三)者去其异缘,谓其心各别,缘于前尘境界,或缘色、声、香、味、触之五尘;或缘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之五根;各各不同,故名异缘,此等皆非调心。总之能令心不沈不浮,是名心调之相。 5H`k$[3V  
&nTB^MF  
其定心亦有宽急之相:定心急病相者,由坐中摄心用念,因此入定,是故上向胸臆急痛。当宽放其心,想气皆流下,患自差矣!若心宽病相者,觉心志散慢,身好逶迤,或口中水涎流,或时闇晦。尔时应当敛身急念,令心住缘中,身体相持,以此为治。心有涩滑之相,推之可知。是为初入定调心方法。 !Vv$  
:1=mNrg  
此下明定心之中,亦有宽急二种病相。因上来所明调伏妄想思虑,令心不沈不浮,是名心定相。倘若于中不慎,遂生二种之相:(一)者急相,(二)者宽相,此二相均于定心中所产生。一谓定心中急病相者,因于行人由静坐之中,摄心用念,此念乃是虚伪之妄念,非真实之正念,以之用心,因此而入于定,是故每患胸臆急痛,身心不得安隐,每见行人精进修定,但心尚未定,而心气急痛之症,早已在身矣。欲治此病,当宽放其心,想气皆下流,则患自愈矣。盖患此症者,皆是用心过度,急念摄心故,若能宽放其心,将一切浮念乱想,粗心暴气,一一悉令放下,勿使上升,所谓:‘息灭心头火,除热得清凉,远离百思想,还我清净心。’果如是则心病自差矣!若心宽病相者,此下明定心中宽病之相。谓行人始觉心中之志意,散慢至勿可收舍,身则常欲逶迤。逶迤者,即不振貌,谓精神郁郁闷闷不快也,或时口中液涎外流,或时六情闇晦,如是皆定中宽病之相。若此等相起发之时,行者于中当须早觉,即当敛其身追其念,勿使其心向外驰求,令心安住于缘中。须知宽病,由于放逸过度,若摄心静念,专注一境,所谓都摄六根,净念相继,抖擞精神,勿令其心懈怠懒惰,以此为治病之良药,则宽相之病,自然铲草除根矣。然定心之中,不特有宽急二相,且有涩滑之相不同。涩者即不肌滑也,古人云:‘味不甘滑曰涩。’杜甫诗谓:酸涩如棠梨;若文字之难读者,亦曰涩。正言行人定中调心,稍有不慎,则涩塞难调。滑者利也,即不凝滞之谓;周礼谓以滑,若能善调心,则此涩滑之相,自然消灭,水清鱼现矣。此种理义非深,最易明见,故云推之可知,勿繁赘述。如上所明,是谓行人,初步入定调心之唯一方法。
[ 此贴被清净妙莲华在2008-06-04 21:55重新编辑 ]
千江有水千江月,万里无云万里天
佛教就是佛陀的教育 和尚并不是代表落后的群体  如果和尚只能住在深山 那么佛法讲给谁听呢?
Posted: 2008-06-04 21:30 | 55 楼
清净妙莲华
只要人人都能奉献一点爱,我们这里就是极乐世界
终身成就奖 优秀斑竹奖 宣传大使奖 特殊贡献奖 原创先锋奖 贴图大师奖
级别: 管理员


精华: 12
发帖: 1933
威望: 1970 点
银子: 2398 两
贡献值: 19600 点
在线时间:3442(小时)
注册时间:2008-04-26
最后登录:2011-02-08

 

夫入定本是从粗入细,是以身既为粗,息居其中,心最为细静。调粗就细,令心安静,此则入定初方便也,是名初入定时调二事也。 %v4/.4sR,;  
`4g m'C  
夫入定之法,本是从粗入细,始则调身,次则调息,后则调心。于其身相为义粗,故居初,息居其中,心念最为细静,故在后。所谓调粗就细,如是则令心安静,诸念不生,所谓善调慧马,能断暴流也!是名入定最初之方便。 _Z@- q  
owJPEx  
二住坐中调三事者:行人当于一坐之时,随时长短,十二时,或经一时,或至二三时,摄念用心。是中应须善识身息心三事调不调相。若坐时向虽调身竟,其身或急,或偏或曲,或低或昂,身不端直,觉已随正,令其安隐,中无宽急,平直正住。 5<Xq7|Jt  
TCv}N0  
上来入定时,调身息心已竟,此第二明住定时,调身息心。所言住中调三事者,谓行人当于一坐之时,始从入定,终至出定,于其中间,所经或长或短。一坐之时,于中须摄其念,而用其心。摄念即收摄一切乱想杂念,用心即善用其心,澄神静虑。当摄念用心之时,务须善识身息心之三事,调不调相,明了清楚。谓善识调身,须不宽不急,善识调息,须不涩不滑。善识调心,须不沈不浮,能如是即为调相,否则为不调相。倘若坐时,初虽调身已竟,即可端坐修观。然坐久疲劳,懈怠心起,别生妄念,其身或宽急,或偏曲,或低昂,有时或东倒西歪,或前俯后仰,如是种种不端直,如觉已即当纠正,不可随之而去,务令其身心安隐,于中无有宽急之相,平直正住,于定中此为住中调身相也。 IH'DCY:  
J}nE,U2  
复次一坐之中,身虽调和,而气不调和。不调和相者,如上所说,或风、或喘、或复气急,身中胀满,当用前法随而治之,每令息道绵绵,如有如无。次一坐中,身息虽调,而心或浮沉宽急不定,尔时若觉,当用前法调令中适。此三事的无前后,随不调者而调适之,令一坐之中,身息及心三事调适,无相乖越,和融不二,此则能除宿患,妨障不生,定道可克。 b-;+&Rb  
nkSYW]aQ1g  
复次者,又其次也。谓于一坐之中,于中身虽调和适当,不宽不急,而气息则不调和,或涩或滑、或风相、或喘相、或复气急、身中膨胀相、饱满相、是等皆是息不调之相,须用前之三法而对治之。一谓下著安心,二谓放宽身体,三谓想息气遍毛孔出入,无障无碍,以此方法,即可对治气息不调之病,必令数息之道,绵绵密密,若存若亡,若有若无,微微进出,如是资神安隐,情抱悦豫,是为住中调息之相。若行人于静坐禅观之中,身息虽调和适当,而心或浮动,或昏沉,或宽急不定,此等病发之时,当用前调心之法,而对治之,谓安心向下;系缘脐中,制诸一切妄念,令不越逸,谓浮沉宽急得所,此是为住中调心之相,故云当用前法,调令中适。然此三事,的无前后,随不调者而调适之。谓身不调,则调之于身;息若不调,则调之于息。总之,令一坐之中,身息心三事,调和适当,无相乖越,和融不二。三事融洽一体,既不乖于身息,亦不越于心意,是能除灭一切宿患,妨道之障既不生,禅定之道自然可克矣!
[ 此贴被清净妙莲华在2008-06-04 21:56重新编辑 ]
千江有水千江月,万里无云万里天
佛教就是佛陀的教育 和尚并不是代表落后的群体  如果和尚只能住在深山 那么佛法讲给谁听呢?
Posted: 2008-06-04 21:34 | 56 楼
清净妙莲华
只要人人都能奉献一点爱,我们这里就是极乐世界
终身成就奖 优秀斑竹奖 宣传大使奖 特殊贡献奖 原创先锋奖 贴图大师奖
级别: 管理员


精华: 12
发帖: 1933
威望: 1970 点
银子: 2398 两
贡献值: 19600 点
在线时间:3442(小时)
注册时间:2008-04-26
最后登录:2011-02-08

 

三出时调三事者:行人若坐禅将竟,欲出定时,应前放心异缘,开口放气,想从百脉随意而散,然后微微动身,次动肩膊及手头颈,次动二足,悉令柔软,次以手遍摩诸毛孔,次摩手令暖,以揜两眼,然后开之。待身热稍歇,方可随意出入。若不尔者,坐或得住心,出既顿促,则细法未散,住在身中,令人头痛,百骨节强,犹如风劳,于后坐中烦躁不安。是故心欲出定,每须在意,此为出定调身息心方法。以从细出粗故,是名善入住出。如偈说: oL2|@WNj,  
x%jJvwb^|  
进止有次第 粗细不相违 譬如善调马 欲住而欲去
EX~ U(JB6  
9P#E^;L  
此第三明出定时,调身息心之相。前来入定,则从粗入细,今出定须由细至粗。所言出定时调三事者,谓行人若坐禅将竟,欲想出定之时,于未出定之前,先须放心异缘,或缘于名字法相,或缘于六根,或缘于六尘,因其最初入定,摄念归一,今出定时,若不放心异缘,舒畅其心,恐久生患,故先散放其心,缘于异相。次则开口,放弃浊气,呼吸清气,应想百脉随意流通,然后微微动其身体,切不可粗心暴气。次动两肩膊,次动两手及头颈,次动两足,令其柔软,勿使强硬。次以手遍摩擦全身诸毛孔,因静坐之中,全身毛户均悉开朗,若不摩之,一经动摇,则风气入体,易受风湿症。次将两手摩擦令暖,以揉揜其两眼,然后方开双目,待身体发热稍歇,如是方可随自意进进出出,了无妨碍。否则坐时或得安住于心,而出定时,粗犷不慎,急速顿促,如是则细法未散,住在身中,令行人患头痛之症,或百骨支节强硬,动止不和,犹如风劳一般,患湿之病,故名风劳。若患此病,后于坐中,即烦躁不安,殊于定道有所妨碍。是故行者,若心欲出定时,每须注意,切不可轻轻燥动,令身有亏,务须留心焉。此为行人出定时,调身息心之法,以其从细出粗故,能如是名为善入住出,调身息心之三事也。如偈说:‘进止有次第,粗细不相违。’出则从细出粗,入则由粗至细,次第前后,不相紊乱。譬如有人,能善调于马,丝毫不乖,欲去则去,欲住则住,去住自由,了无滞碍也。 7xb z)FI  
Wt"fn&R}  
法华经云:此大众诸菩萨等,已于无量千万亿劫,为佛道故,勤行精进,善入住出无量百千万亿三昧,得大神通,久修梵行,善能次第习诸善法。 O\,n;oj  
此引法华经作证,法者妙法,华者莲华,以法喻为名,此经乃世尊最后之极唱,五时之极谈,诠实相妙理,显不二法门。然其所修,无非调身、调息、调心、善入、善住、善出,过去诸佛依之而修道,乃至未来诸佛,亦如是修。所谓已修今修当修,三世诸佛,无不如是修。菩萨二字乃梵语略称,具名菩提萨埵,译云觉有情,谓善能觉悟一切有情众生,又萨埵即勇猛之义,谓行人能勇猛精进,求无上菩提,故名菩提萨埵,又作开士、高士、大士、种种异名之不同,总之,求于无上佛果者,则名为菩萨大乘之众。等之一字,即指回心向大之声闻缘觉而言。菩萨为因人,诸佛为果人,在因地能依此善入住出修止观做功夫,从初发心到今,已有无量千万亿劫,而为求无上菩提之妙道,劫即劫波之略,时之最长者,为劫波,最短者,为刹那,不能以通常之年月日时计算之,谓极长期之时间也。此菩萨等不特于一劫二劫,为佛道故,勤行精进,不休不息,乃于无量千万亿劫。为求佛道,勤行精进,善入住出,修习止观,不休不息,勇猛精进,故果上能善入住出,无量百千万亿三昧,得大神通,自在无碍。本来神通妙用,人人本具,各各不无,不假造作,何待证成,不过我等众生,久被无明尘沙诸烦恼之盖覆,故将自心中功德法财,神通妙用,不失而失,甚可哀愍。今幸有止观方法,若能依之善入住出而修,将自心之惑习,除去一分,则自心之功德妙用,一分显明,若能除去十分惑习,则功德妙用,十分显明。故世尊于菩提树下,成道之后,即三叹奇哉,谓一切众生,皆有如来智慧德相,但以妄想执著,而不能证得。每见学佛者,稍明佛法中之一点名字法相,不肯真实修习止观,无异画饼充饥,说食数宝。今时丁末法,众生垢重,若修其他行门,纵或得益,亦如电光之相,一过即逝,最好从静坐功夫中,执持一句弥陀名号。所谓寂寂惺惺,惺惺寂寂,将一句弥陀,持至一心不乱,修成念佛三昧,则妙中之妙矣。
[ 此贴被清净妙莲华在2008-06-04 21:57重新编辑 ]
千江有水千江月,万里无云万里天
佛教就是佛陀的教育 和尚并不是代表落后的群体  如果和尚只能住在深山 那么佛法讲给谁听呢?
Posted: 2008-06-04 21:35 | 57 楼
无名
级别: 爱心之星


精华: 0
发帖: 148
威望: 149 点
银子: 253 两
贡献值: 0 点
在线时间:130(小时)
注册时间:2008-05-09
最后登录:2008-11-28

 

  阿弥陀佛  辛苦您了  s,XKl5'+8e  
这么长的文章 tz \7,yGT  
阿弥陀佛  赞叹您啊    加快脚步念佛  阿弥陀佛
Posted: 2008-06-05 02:22 | 58 楼
清净妙莲华
只要人人都能奉献一点爱,我们这里就是极乐世界
终身成就奖 优秀斑竹奖 宣传大使奖 特殊贡献奖 原创先锋奖 贴图大师奖
级别: 管理员


精华: 12
发帖: 1933
威望: 1970 点
银子: 2398 两
贡献值: 19600 点
在线时间:3442(小时)
注册时间:2008-04-26
最后登录:2011-02-08

 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方便行第五 ,Q!sns[T  
夫修止观,须具方便法门,有其五法:一者欲。欲离世间一切妄想颠倒,欲得一切诸禅智慧法门故。亦名为志,亦名为愿,亦名为好,亦名为乐。是人志愿好乐一切诸深法门故,故名为欲。如佛言曰:一切善法,欲为其本。 (~}IoQp>  
VZB T'N  
此科明行方便:方者,法也;便者,宜也。凡大小乘一切法门,概称方便,即善巧投机,运用适宜之方法。今此之方便,即进行五法之方便也。谓前具五缘,具备办道之助缘,次诃外五欲,外尘不入,次弃五盖,内障不起,又善调五事,身心适当,若再能进行五法,则所作所修,一切行门,决能成就。若于此法有亏,亦恐难达其目的,所有一切禅观,及念佛三昧,亦无由现前矣!言五法方便者,谓欲、进、念、慧、一心、是也。凡修一切行门,务须具此五法为方便,缺一不可。一者欲,欲是乐欲,希须为义。凡办世间一切事,皆应有希慕愿望之心,然后得成,出世法亦然。欲离世间一切虚妄想相,颠倒轮回之厌离,欲得一切诸禅三昧,神通智慧法门之欣求欲,足见此欲,不特为一切恶之本,抑可为一切善之源,无论若善若恶,若离若得,皆以此欲字而为其首。又此欲亦名为志,志者立志于止观功夫故。亦名为愿,发愿修止观功夫故。亦名为好乐,如好乐修止观功夫。是人指即修行之人,行人若能立志,欲求于一切诸深禅定法门,能发愿乐欲,一切诸深智慧法门,有如是等种种因缘,故名为欲。佛言一切善法,欲为其本。欲乃乐欲欢喜之异名,今拟修止观法门,若有好乐欢喜之心,则决定可以成就。否则不肯前进,断难圆成。故云:‘一切善法,欲为其本。’是知此欲字,为修行人之第一方便,最为切要耳! ieXhOA  
:fz&)e9  
二者精进。坚持禁戒,弃于五盖,初夜后夜,专精不废,譬如钻火未热,终不休息,是名精进善道法。 [u\E*8  
此第二行精进之方便。精者不杂,进者不退。行人修持时,专心一意,不杂不乱,不休不息,精进勇猛做功夫。凡修何种功夫,贵在唯勤,若不精一无杂,今日念佛,明日听经,有时参禅,有时持咒,如是三心二意,时时变迁,虽终日用功,而到老一事无成,岂不大可悲悯者乎?推其过咎,即在不精不进之故也,故行人欲了生死成佛道,须精进勇猛不可。精进者何?谓坚固持禁戒,弃于五盖六欲,内外清净,如是身心内外精进,于初夜、后夜、中夜,当从当认,精进修持止观,惺惺寂寂,寂寂惺惺;乃至昼精进,夜精进,昼夜六时恒精进;譬如钻木求火一般,若火未出时,则终不休息。是则名为精进勇猛,善行于止观之道法。 t<s:ut)Q!  
gBfYm  
三者念念世间为欺诳可贱,念禅定为尊重可贵,若得禅定,即能具足,发诸无漏智,一切神通道力,成等正觉,广度众生,是为可贵;故名为念。 rM<|<6(L  
u&Ts'j  
念者忆念也,即正念昭彰之义,谓念世间五欲之法,虚妄不实,乃欺骗于人,诳惑于人,实为可贱可恶;念出世禅定智慧,胜妙殊绝,为可尊可贵之法,若能得诸禅定,即能具发无漏智,及一切神通道力,成等正觉。无漏智即无生智,无生即无灭,即是不生不灭之无漏智慧。神通即六神通,道谓七科道品,力即如来十种智力。成等正觉,即是成无上佛道。言正觉者,谓凡夫妄觉,外道邪觉,二乘偏觉,菩萨二边觉,及但中觉,悉未能称为真等正觉,唯独如来方称为真等正觉,竖穷三际之底,横赅法界之边,一切无与相等,而能等一切法,故名真等。如来三智圆明,五眼洞照,故名正觉。证至极妙觉之后,从此兴无缘慈,运同体悲,所以垂形六道,广度众生。常正思念,此等殊胜妙好之事,最为可尊贵,故名为念。
千江有水千江月,万里无云万里天
佛教就是佛陀的教育 和尚并不是代表落后的群体  如果和尚只能住在深山 那么佛法讲给谁听呢?
Posted: 2008-09-09 18:12 | 59 楼
«345 6 78910» Pages: ( 6/11 total )
帖子浏览记录 版块浏览记录
洞天福地社区 » 法海拾贝


Powered by 净业寺 © 洞天福地社区 Corporation