«1 2 » Pages: ( 2/2 total )
清净妙莲华
只要人人都能奉献一点爱,我们这里就是极乐世界
终身成就奖 优秀斑竹奖 宣传大使奖 特殊贡献奖 原创先锋奖 贴图大师奖
级别: 管理员


精华: 12
发帖: 1933
威望: 1970 点
银子: 2398 两
贡献值: 19600 点
在线时间:3442(小时)
注册时间:2008-04-26
最后登录:2011-02-08

 

上文我们引用史提连格的字眼,去表达他对龙树的否定辩证的了解,以比对于神秘的与直觉的了解方式。这种否定辩证可以使人洞察绝对真实的不存在。但这样子得来的洞察,又怎样与‘般若’(prajn~a^)或直觉的活动发生关联呢?作者特设一章讨论般若,但对直觉则无详细研究。在这一章里,般若是消除一切关于有的观念,因此这与否定辩证的功能极相似。但在别处,般若则被形容为一种集中精神的训练,它能消除精神和情意上的执着(包括思想和推断),因为般若就是对一切法空的了解。此中般若与否定辩证的分别,曾清楚表列如下︰‘中观学者的辩证活动,是由无分别的般若所形成的逻辑论证或破斥,以证知实体。’但我们觉得史提连格似仍未能把否定辩证与般若的功用分别清楚。在对龙树的直觉方面的评述亦然。他把龙树用以了解绝对真实的方法──一种‘普遍’或总相的直觉,与否定辩证清楚地划分开来。他引述穆谛和沙耶的观点,以为中观学者的辩证法,只是一种直觉那幻象世界后面的真实的准备工夫。我们上面已提及彻尔巴斯基在1927年首先创立这种理论。史提连格否定有一能认知总相的直觉,这一点我们同意,但他并未想及在龙树系统内根本无有直觉的存在。他似乎承认最后真实可在逻辑推理及直觉的方式下显现。他更以为龙树在这方面与法称不同,因为法称相信神秘直觉是体验最后真实的唯一途径。如我没有误解史提连格的话,他似乎认为理性(逻辑或否定辩证法)与直觉都能证入最后真实,但般若则超越此两者。原文‘神秘主义’(mysticism)及‘神秘体证’(mystical awareness),若我们同意这就是指神秘直觉(mystical intuition )的话,则上述见解可从下文清楚看出︰‘宗教的智慧(prajn~a^)是超越逻辑与神秘主义,同时,它运用心灵的推理结构,加之以对逻辑及经验知识的不足够性的神秘体验。’ !lk -MN.  
n8dJ6"L<"  
这里面的核心问题,就是要确定中观学派里面的理性、直觉与般若之间的关系。我认为单谈龙树的《中论颂》和《回诤论》(Vigra-havya^vartani)是不足以研究这问题的。史提连格在该书的前言中提及他参阅了龙树的梵文著作。但并未提及龙树的《宝行王正论》(Ratna^vali^),此书之大部份内容有梵本流传(参看杜慈着《The Ratna^vali^ of Na^ga^rjuna》,JRAS );亦未提及龙树所作的赞颂。龙树有两篇梵文赞颂(〈Niraupamyastava〉、〈Parama^rthastava〉),杜慈曾将之校订出版(JRAS)。在这里我们不可能考据龙树着作的真实性,但月称(Candraki^rti)在他的《中论赞》(Madhyamakas/a^strastuti,OriensExtremus,IX)里曾经指出此赞颂(sam%stuti)是龙树所写。而在《入菩提行经》(B^odhi-carya^vata^ra)的注疏中,般若行慧(Prajn~a^-karamati)亦提及‘四赞歌’(Catustava)。但到底是那四篇呢?这问题曾被蒲仙、柏提尔(Patel)与杜慈等人考据过(参看Tucci□Minor Buddhist Texts,1,Roma)。罗莫特(Lamotte)最近提出,月称所提及的sam%-stuti指的就是这四篇赞歌(Le traite/ de lagrande vertu de sagesse,Ⅲ,Louvain)。罗莫特同意蒲仙的选择,而反对杜仙所选的四篇︰〈Loka^ti^tastava〉、〈the Niraupamyastava〉、〈Acintyastava〉及〈Parama^rthastava〉。他们认为应选〈Niraumpamyestava〉、〈Lo-ka^ti^tastava〉、〈Cittavajrastava〉、〈Para-ma^rthastava〉。但般若行慧及据杜慈所编的《四赞集》(Catuhstavasamasa)的作者,都较月称为晚而月称则认为龙树所作的,实不单只是四首赞歌。再者,梵文资料,亦不限于《中论颂》与《回诤论》。可是,即使参阅了上述各资料,又加上月称所指出的龙树的著作,及今存于西藏文译本中的文献,但要对龙树学说作全体一致的了解,仍绝不容易,要去认识像龙树那样的学者,一定要参考有关他作品的各家注疏,尤其是有关他的《中论颂》的注。只有遍读各家注疏后,才可以把龙树本人的思想,和评注者的意见分别出来。
千江有水千江月,万里无云万里天
佛教就是佛陀的教育 和尚并不是代表落后的群体  如果和尚只能住在深山 那么佛法讲给谁听呢?
Posted: 2008-07-01 23:08 | 10 楼
清净妙莲华
只要人人都能奉献一点爱,我们这里就是极乐世界
终身成就奖 优秀斑竹奖 宣传大使奖 特殊贡献奖 原创先锋奖 贴图大师奖
级别: 管理员


精华: 12
发帖: 1933
威望: 1970 点
银子: 2398 两
贡献值: 19600 点
在线时间:3442(小时)
注册时间:2008-04-26
最后登录:2011-02-08

 

,才可以把龙树本人的思想,和评注者的意见分别出来。 /#C}1emK  
kU {>hG4  
我希望藉下面的例子指出史提连格未参考各家注疏而引起的错误。这些注疏有三家已被翻译为西方语言(参看史提连格、华莱沙(Walleser)两译与《净明句论》二十七章的翻译)。在《中论颂》十八章的第十二偈,龙树的原文是︰‘sam%buddha^na^m anutpa^de s/ra^-vaka^n!a^m% punah! ks!aye∕jn~a^nam% pratyeka-buddha^na^m asam%sarga^t pravartate’,(译者按︰汉译为︰‘若佛不出世,佛法已灭尽,诸辟支佛智,从于远离生。’)史提连格译成︰‘若如来不生(于此世),及(佛陀的)弟子不有,则独觉者的智慧不须赖外缘而生。’史提连格注云︰‘空的知识并非对“某物”的感觉,亦非对某物的陈述,毌宁为一种贯通存在(或非存在,或非存在非不存在)的自发的力量。’其实,这两颂的正确翻译,应参考《无畏注》(Akutobhaya^)与《净明句论》,两者都有相同的解说。据《净明句论》的注疏,独觉者的智慧以前生所闻法为因。这个解释是符合传统佛教对辟支佛的观念的。故此,] 提连格这段解释是不适当了。还有其他相同的情况,假如史提连格有参考《净明句论》二十七章的各译本或华莱沙的译本,则他的翻译或注疏会更为准确。 >-0\wP  
\[57Dmo  
较重要的一点,是《中论》颂中并没有对‘般若’作明显的解说。《中论》颂文和《回诤论》甚至连‘般若’的字眼都未提及。这两篇文献对研究龙树的否定辩证法极有价值,史提连格即藉书中数章来研究龙树对佛教若干基本教义的分析。例如︰法、缘起及涅槃等。但龙树只以否定辩证法去说明一切法皆空,并没有谈及般若与直觉。要适当的了解龙树的思想,就不但要读他的著作,更要参考后人的注疏及后期中观学者如圣提婆、佛护、清辩和寂天等对他的观念的宏扬,这样才可使我们更易于明了他的教法的涵义。这项工作,当然不是一个人所能担当的,需要几代学者的努力。因为只有将中观学的主要著作全部翻译及分析后,每一位思想家的贡献与地位才能准确地标示出来。 mz'r<v2Tc  
7l~d_<h  
史提连格的这本书,虽然他的原典基础较狭窄,文句的翻译亦有出错,但仍有相当价值,因为它对研究龙树的宗教思想有极大贡献。这是由于作者以上述两篇文献为基础,而能审慎、精确地博览其他有关佛教,尤其是中观学的重要著作所致。在许多地方,特别是龙树教义中的救度论观点,作者是较许多其他佛学专家更为敏锐。虽然他未能清楚地分析理性、直觉与般若三者对达成正觉之间的关系。在这里,我打算把自己翻阅过几部中观著作后,对这个思想系统的印象写出来,作为本书评的结语。佛教传统一直认为︰正见是由禅定产生的,先是戒,次后是定,最后是慧,所以六波罗蜜多中最终及最高的般若波罗蜜多,亦是从禅波罗蜜多之后产生的。中观学者认为对究竟真实的体证是只有在禅定状态中由智慧把握。它不是语言与观念所能描述,但瑜伽行者从禅定里所获得的洞察力,使他在世俗谛中使用辩证理性,就能证明一切法空,甚至连涅槃亦空。这种否定辩证其实不足以令人了解最后真实,但有助于在禅定中获取正见。般若是超越理性的,也许可以浅近地,被描述为一种神秘直觉,它之‘见’实是无所见。从哲学观点上说,佛教的基本趋势是将各种存在加以舍弃,到中观学而达到大成。原始佛教否定‘自我’的存在,到中观学派,则一切法皆空。中观学者把刹那灭的观念发展到极点了。
千江有水千江月,万里无云万里天
佛教就是佛陀的教育 和尚并不是代表落后的群体  如果和尚只能住在深山 那么佛法讲给谁听呢?
Posted: 2008-07-01 23:09 | 11 楼
清净妙莲华
只要人人都能奉献一点爱,我们这里就是极乐世界
终身成就奖 优秀斑竹奖 宣传大使奖 特殊贡献奖 原创先锋奖 贴图大师奖
级别: 管理员


精华: 12
发帖: 1933
威望: 1970 点
银子: 2398 两
贡献值: 19600 点
在线时间:3442(小时)
注册时间:2008-04-26
最后登录:2011-02-08

 

◎附六︰〈三空〉(摘译自《望月佛教大辞典》等) Sz_{#-  
(一)唯识家依遍计所执、依他起、圆成实等三性而立无性空、异性空、自性空等三空。 fy6<KEea  
!pqfx93R*  
(1)无性空︰又称无空、无体空,谓遍计所执性于妄情之前虽有,然其体性实无。 6Kbc:wlR  
s IE2a0+  
(2)异性空︰又称不如空、远离空,谓依他起性之体相异于遍计所执,非为全无,然亦非实有自性。 C;UqLMrOI  
{#_CzI.0f  
(3)自性空︰又称性空、除遣空,谓圆成实性乃诸法之自性,彰显人法二空。《辩中边论》卷中云(大正31·469a)︰ e` QniTkT  
‘(一)无性空,谓遍计所执,此无理趣可说为有,由此非有说为空故。(二)异性空,谓依他起,如妄所执不如是有,非一切种性全无故。(三)自性空,谓圆成实,二空所显为自性故。’ DT Cwf  
=1vl-*uYh  
此外,《中边分别论》卷上以无、不如、性为三空;《显扬圣教论》卷十五以无体、远离、除遣为三空。《成唯识论》卷八亦举之。又《成唯识论述记》卷九(本)、《成唯识论了义灯》卷六(末)也有详细的论述。 1LK`    
FoNkISzW  
(二)指般若慧所照见的空理,有人空、法空、俱空三者。出自《金刚经纂要刊定记》。 <0w"$.K#3  
cUH. ^_a  
(1)人空︰又称我空,指五蕴和合之人身无实在的人我。 <y}9Twdy  
q9h 3/uTv  
(2)法空︰是以其五蕴之法为因缘所生法,如幻如化无实法。 d5z=fH9  
j TyR+#Wn  
(3)俱空︰在《金刚经纂要刊定记》卷一有由浅入深的三说(大正33·176b)︰‘(一)别观人法名二空,同一刹那双观人法曰俱空。(二)即二执既遣,二空亦遣名俱空。(三)即能所遣时,慧亦无住,即与本性相应,此时自无人法二相,及非法相等,名俱空。’ v><c@a=[  
Q:5^K  
(三)同于‘三三昧’。
千江有水千江月,万里无云万里天
佛教就是佛陀的教育 和尚并不是代表落后的群体  如果和尚只能住在深山 那么佛法讲给谁听呢?
Posted: 2008-07-01 23:09 | 12 楼
清净妙莲华
只要人人都能奉献一点爱,我们这里就是极乐世界
终身成就奖 优秀斑竹奖 宣传大使奖 特殊贡献奖 原创先锋奖 贴图大师奖
级别: 管理员


精华: 12
发帖: 1933
威望: 1970 点
银子: 2398 两
贡献值: 19600 点
在线时间:3442(小时)
注册时间:2008-04-26
最后登录:2011-02-08

 

◎附七︰〈二十空〉(摘译自《佛教大辞汇》) sP'U9l  
二十空,指揭示诸法皆空之理的二十种空。语出《大般若经》卷四十四。即内空、外空、内外空、空空、大空、胜义空、有为空、无为空、毕竟空、无际空、散空、无变异空、本性空、自相空、共相空、一切法空、不可得空、无性空、自性空、无性自性空。此中所举与《大品般若经》卷三所述的十八空的名目甚为相似。 -`8pahI  
\}n\cUy-  
据《大明三藏法数》卷四十六所释︰内空,谓眼等六根皆无自性;外空,谓色等六尘皆无自相;内外空,谓六根、六尘、六识都无自性;空空,谓一切法皆空,此空亦空;大空,谓小乘四谛十二因缘诸法,皆空无有;胜义空,谓第一义之理,假立名言,悉同真性本来空寂;有为空,谓三界烦恼惑业,本无有为之相;无为空,谓生、住、灭三相皆空,无为寂静,不堕诸数;毕竟空,谓有为无为诸法一切之相,悉皆空寂而不可得;无际空,谓一切诸法灭无终,起无始,起灭之际无从可得;散空,谓一切诸法因缘假合而成,皆无和合之相;无变异空,谓一切法非常非灭,不变不异,法性如如了不可得;本性空,谓一切法非常非灭,本性清净,离性离相;自相空,谓五蕴法虚幻不实,了无自相;共相空,谓一切法彼此之相,非常非灭,本来空寂;一切法空,谓一切法本性皆空,非常非灭了不可得;不可得空,谓三世一切诸法皆无所有了无可求之相;无性空,谓一切法悉皆虚假,无实性;自性空,谓一切法非常非灭,性本自空;无性自性空,谓须陀洹等四果之相皆空无有。 B@ xjwBUk  
!S3^{l-  
[参考资料] 《三论玄义》;《维摩经义记》卷二(本);《般若波罗蜜多心经》;《中论》卷四〈观四谛品〉;《楞伽阿跋多罗宝经》卷一;《中观与空义》、《中观思想》(《世界佛学名著译丛》{62}、{63});《天台思想论集》(《现代佛教学术丛刊》{57});印顺《中观今论》、《性空学探源》、《空之探究》;游祥洲《十八空之研究》(稿本);中村元(等)编《佛教思想》第六册〈空〉;壬生台舜编《龙树教学の研究》。
千江有水千江月,万里无云万里天
佛教就是佛陀的教育 和尚并不是代表落后的群体  如果和尚只能住在深山 那么佛法讲给谁听呢?
Posted: 2008-07-01 23:09 | 13 楼
清净妙莲华
只要人人都能奉献一点爱,我们这里就是极乐世界
终身成就奖 优秀斑竹奖 宣传大使奖 特殊贡献奖 原创先锋奖 贴图大师奖
级别: 管理员


精华: 12
发帖: 1933
威望: 1970 点
银子: 2398 两
贡献值: 19600 点
在线时间:3442(小时)
注册时间:2008-04-26
最后登录:2011-02-08

 

[quote]引用第24楼wowotou于2008-07-06 06:55发表的  :  ;H4s[#K  
;xl0J*r  
Q;xJ/4 Z"  
空和有是相对的,相互依存,不可分割,没有空就没有有,没有有就没有空,空是有的舞台,有是空的表现。 r6Qsh CA"  
rHa*WA;TE  
你这里的空也是一个实有的空。佛教的空,是指的“自性”是空,也就是谁没有一个实有的自性,没有一个永恒不变的主体。不如说这个网站,存在,但是它也是空的,如果没有大家的因缘促成,那这个网站就是不存在的。 Bc*FH>E  
qN"Q3mU^h*  
比如房子,他也是空的,是砖木钢精水泥等原材料和工人的劳动而成立的,如果触掉这些,这个房子也不存在,水泥不是房子,砖木不是房子,工人不是房子,但是这些因缘和合而成了房子,所以说房子是空的。 qI%X/'  
PrKH{nyJk  
空并不是“没有”的意思。
千江有水千江月,万里无云万里天
佛教就是佛陀的教育 和尚并不是代表落后的群体  如果和尚只能住在深山 那么佛法讲给谁听呢?
Posted: 2008-07-06 09:37 | 14 楼
清净妙莲华
只要人人都能奉献一点爱,我们这里就是极乐世界
终身成就奖 优秀斑竹奖 宣传大使奖 特殊贡献奖 原创先锋奖 贴图大师奖
级别: 管理员


精华: 12
发帖: 1933
威望: 1970 点
银子: 2398 两
贡献值: 19600 点
在线时间:3442(小时)
注册时间:2008-04-26
最后登录:2011-02-08

 

Quote:
引用第26楼清凉地于2008-07-06 12:07发表的  : `k6ZAOQtX  
非有非无才是空!
v{X<6^g  
也非空
千江有水千江月,万里无云万里天
佛教就是佛陀的教育 和尚并不是代表落后的群体  如果和尚只能住在深山 那么佛法讲给谁听呢?
Posted: 2008-07-09 22:47 | 15 楼
«1 2 » Pages: ( 2/2 total )
帖子浏览记录 版块浏览记录
洞天福地社区 » 你说我说他说


Powered by 净业寺 © 洞天福地社区 Corporation