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页主题: 一定要看破红尘之后才能学佛吗? 打印 | 加为IE收藏 | 复制链接 | 收藏主题 | 上一主题 | 下一主题

清净妙莲华
只要人人都能奉献一点爱,我们这里就是极乐世界
终身成就奖 优秀斑竹奖 宣传大使奖 特殊贡献奖 原创先锋奖 贴图大师奖
级别: 管理员


精华: 12
发帖: 1933
威望: 1970 点
银子: 2398 两
贡献值: 19600 点
在线时间:3442(小时)
注册时间:2008-04-26
最后登录:2011-02-08

 一定要看破红尘之后才能学佛吗?

0
        这是一个似是而非的问题。「红尘」二字并不是佛学的名词,实出于中国文学 |vm-(HY!  
的辞汇。它的意思是形容飞扬的尘埃,或是繁华的生活景象。 4w'&:k47   
[s`B0V`04  
    西汉班固的〈西度赋〉,有「阗城溢郭,旁流百尘,红尘四合,烟云相连。」 )">#bu$  
这是形容西度长安,人多、事多、钱多,豪华热闹。在卢照邻的诗《长安古意》中 6P}?+ Gc  
,有「弱柳青槐拂地垂,佳期红尘暗天起。」宋朝程颢的〈秋月〉诗中有「隔断红 YFPse.2$a  
尘三十里,白云红叶两悠悠。」在曹雪芹的《红楼梦》第一回中也说「有城回阊门 <bo^uw  
,最是红尘中,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。」可见红尘二字都是指世俗的、官场的、富 i7PS=]TK\  
贵人间的繁华景象。
l)o!&]2  
    「看破红尘」这句话亦非佛家所用,而是中国古来的文学家,受到道家自然无 G_5{5Ar  
为的影响,以及后来隐遁之士厌倦官场虚幻的富贵生涯,向往山林的田园生活,而 (gPB@hAv  
经常使用的辞汇。所以,看破红尘就是从烟云似地繁华生活隐退到自由、简朴、自 (T$cw(!  
然的林野或山野生活环境中。 _ Pzgn@D  
X Db%-  
    佛教在中国常常受到误会,一般人常把逃避现实,隐遁于山林的风气和现象, JP0a Nu  
归之于佛教的信仰以及学佛的结果。其实佛法中,不讲红尘,也没有讲看破红尘, -?:8s v*X  
只有讲到与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六根相对的色、声、香、味、触、法等六尘。 pbDr:kBL  
六尘是外境,六根是内境,必须加上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的六识,才能产生身 Pv,PS.,-  
心现象。心为外境所转,也就是被六尘所动,就会以六根造作善恶、好坏等的行为 );AtFP0Y  
,佛法称此为造业。其可以造恶业,也可以造善业:造恶业下堕地狱、饿鬼、畜牲 7P}l^WX  
的三恶道;造善业则还生为人,或生天界,享受人天的福报。但是不论下堕或上升 p7Zeudmj  
,都是在世间的轮回生死苦海之中。欲解脱,则必须认识六尘是虚幻的、不实的、 A'7Y{oPHX  
多变的。《金刚经》把它形容为如梦、如幻、如泡、如影。能够彻悟六尘世界的虚 Lg(G&ljE@k  
幻不实,当下就是解脱自在。若身心处于六尘世间,而不为六尘世间所困扰、诱惑 \p( 0H6  
,就不会起烦恼,称为解脱之人。 H)E,([   
$*$4DG1gaR  
    可见,佛法所谓的六尘,是指身心所处的环境。繁华的富贵生涯,固然是属于 a@&qdp  
六尘,隐退的自然生涯,也没有离开六尘,因此,禅宗有言「大隐隐于市廛,小隐 }Hg\ tj}i  
隐于山林」。这也就是说,心有所执,身有所系,不管生活在什么环境,都不自在 X]2Ib'(  
。山野的狂风、暴雨、恶兽、猛禽、毒虫,或所谓穷山、恶水、泼妇、刁民,都会 `>g\gaQ  
引起你的烦恼;如果心无□碍,处于皇宫、华厦和居于洞窟、茅舍是一样的,何必 -6uLww=w4  
要去分别。 H1%o)'Kut4  
3!@& 7@p  
    通常都说看破红尘就是落发为僧,那可能是指仕途失意、事业失败、婚姻离散 yK"\~t[@X:  
、家庭破碎,已经没有东山再起的信心和勇气,在穷途末路,心灰意冷之余,就到 RA!m,"RM  
佛门中找一条□安偷生之路,所谓:伴著青磬红,了此残生。这景象是非常消极 bZgo}`o%  
、悲观,甚至悲惨的!佛门中的确有这种人,但这绝对不是进入佛门学佛者的通途 @ N'P?i  
和正途。 '_Pb\ jK  
~N;dX[@BT  
    进入佛门,成为佛教徒,也并不等于出家。佛教徒分为在家与出家两大类,出 J Q*~le*  
家只是少数,在家才是佛教徒的多数。出家是全部生命的投入,所谓将此身心施予 ws,?ImA  
三宝和施予众生:施予三宝是为求法;施予众生是为度众。施予三宝乃为弘扬佛法 #Dgu V  
、续佛慧命;施予众生则可摄化、救济苦海的众生。能够难舍能舍,难忍能忍,才 (zy|>u  
是出家的正确目的。从难舍能舍而言,是放下名利、物欲;就难忍能忍而言,是承 }id)~h_@  
担如来的家业和众生的苦难,故所谓看破红尘实与出家的宗旨无关。 @oj_E0i3  
<_pLmYI  
    至于出家学佛,可以包括社会的一切阶层,且绝不为逃避现实,乃在和睦人间 <3tf(?*,k]  
、净化人间,也就是佛化人间。如果学佛之后要离开人间,离群索居,那就违背了 *L>usLh  
佛化人间的旨趣。在家学佛,在五戒、十善的生活原则下,对于家庭、社会、国家 ?P9VdS1-  
都应尽责尽分。所以学佛之后的在家人,他会更积极于人间的生活以及分内的责任 Lw^%<.DM+t  
。这也就是大乘佛教将菩萨的形象分为出家、在家两类的原因;出家菩萨是无牵无 []N&,2O  
挂的比丘相,在家菩萨是福德庄严的天人相。 g0a!auWM  
0QquxYYw,  
    如果以看破红尘的本意而言,是属于消极的,而学佛却是积极的。我们可以把 NcwUK\  
人间的生活形态和心态,分为三类:第一,绝对的多数是属于恋世型的,对于任何 +/n]9l]#h  
事物都放不下,争名夺利、饮食男女、醉生梦死,苦恼终生而不知生为何来,死向 y6sY?uu  
何去?活著的时候放不下,要死的时候舍不得,所以佛称他们为可怜愍者。第二类 ?wmu 0rR  
人是厌世者,他们或是愤世嫉俗,或怀才不遇;或是消极、悲观,对于生命抱著无 yGWl8\,j0  
可奈何的态度。因此,前者会变成玩世不恭,或退出人间社会的大舞台,而过隐遁 %jq R^F:J  
的生活;后者若不自杀而死,也会逃避现实,抑郁以终。第三类,是属于放得下、 j!Ys/ D  
提得起的人。他们见到人间的疾苦,世事的危脆,以悲天悯人的怀抱,拯救世间众 @W(,|xES  
生于水深火热之中,即使跋山涉水,乃至于赴汤蹈火,亦在所不辞。这就是被后世 #=Xa(<t  
称为贤者和圣人的型范。 ;UX9Em  
>dF #1  
    以佛教的观点看,第一类人是凡夫根性;第二类人,类似小乘根性;第三类人 yJqDB$0  
,类似大乘根性。不过,若以佛法化导,第一类人虽是凡夫,也能够渐渐获得智慧 GpO@1 C/  
,洞察世间现象,为人们减少烦恼,为社会减少灾难。第二类的小乘根性,则至少 jL4"FTcE]3  
不会愤世嫉俗,或者寻短自杀,而会积极修行,早求出离生死苦海。进而也能为人 m|+zMf&  
间留下自我奋发,自我救济的模范和典型。第三类大乘根性者,则能由于佛法的化 #\Q)7pgi.  
导,而赋予无限的生命、无穷的悲愿,生生世世发菩提心,行菩萨道,佛化人间, 9S'\&mRl  
成就佛国净土;不仅度人,也要度尽一切众生。他们不会因阻挠而失望,也不会因 P??pWzb6HH  
便利而狂热;时时努力于因缘的促成,默默地耕耘,成功不必在我,却永远精进不 6OPNP0@r  
懈,像这样的学佛态度,当然与看破红尘的观念了不相关。
千江有水千江月,万里无云万里天
佛教就是佛陀的教育 和尚并不是代表落后的群体  如果和尚只能住在深山 那么佛法讲给谁听呢?
Posted: 2008-11-26 20:50 | [楼 主]
菩提树枝
佛在灵山莫远求,灵山就在汝心头;人人有个灵山塔,好向灵山塔下修!
宣传大使奖
级别: 论坛版主


精华: 1
发帖: 364
威望: 367 点
银子: 495 两
贡献值: 4950 点
在线时间:1397(小时)
注册时间:2008-04-30
最后登录:2010-10-08

 

学习了...顶礼师父
向心觅佛!成就心佛!
Posted: 2008-11-27 18:13 | 1 楼
净悟禅香
级别: 新手上路


精华: 0
发帖: 73
威望: 74 点
银子: 85 两
贡献值: 0 点
在线时间:317(小时)
注册时间:2008-11-06
最后登录:2009-09-04

 

我觉得当善根成熟时,就会自然学佛修行。
Posted: 2008-11-27 18:48 | 2 楼
帖子浏览记录 版块浏览记录
洞天福地社区 » 红尘清泉


Powered by 净业寺 © 洞天福地社区 Corporation