« 1 2» Pages: ( 1/2 total )
清净妙莲华
只要人人都能奉献一点爱,我们这里就是极乐世界
终身成就奖 优秀斑竹奖 宣传大使奖 特殊贡献奖 原创先锋奖 贴图大师奖
级别: 管理员


精华: 12
发帖: 1933
威望: 1970 点
银子: 2398 两
贡献值: 19600 点
在线时间:3442(小时)
注册时间:2008-04-26
最后登录:2011-02-08

 说佛弟子

0
四众弟子 ,`ju(ac!  
  佛教徒有四众之分,就是出家男女二众,在家男女二众。出家男众名为“比丘”,出家女众名为“比丘尼”。比丘是梵语(印度古典语),意即乞食,言其乞食以自生活;又有怖魔、破恶、净命等义。尼是梵语中女声。俗称比丘为“僧人”。僧是梵语“僧伽”之略,意为众,凡三比丘以上和合共处称为众(旧译作四比丘以上)。出家制度并不是佛教特有的,印度古代各教派都有出家的规定。其出家者统称为“沙门”(旧称“桑门”),意为止息一切恶行。印度其他教派既未传入中国,于是沙门也就成为出家佛教徒的专用名称了。世俗也称比丘为“和尚”。和尚是印度的俗语,若用梵文典语则是“邬波驮耶”,意为亲教师,与习俗所称师傅相同。世俗又称比丘中的知识分子为“法师”,意谓讲说经法的师傅。其中比丘,沙门二词多用于文字;僧人,和尚多用于口语。至于彼此称呼,对一般僧人则称某某师,对上层人士称某某法师,对寺院住持称某某和尚。蒙藏地区称僧人为喇嘛,相当于汉族地区所称和尚,也是师傅的意思。俗称比丘尼为“尼姑”。尼是比丘尼之略,姑是汉语。世俗也称比丘为“大僧”,而称比丘尼为“二僧”;或称比丘为“首堂”,而称比丘尼为“二堂”。这些称呼都不见于经论,只是流行于民间而已。 -5MQ/ujQ  
  在家男众称为“优婆塞”,在家女众称为“优婆夷”。“优婆塞”是梵语,义为清信士,又作近事男,言其亲近奉事三宝。“优婆夷”义为清信女或近事女。俗称在家佛教徒为“居士”,这是梵语“迦罗越”的意译,原指多财富乐的人士,就是居积财货之士,转而为居家修道之士的称呼。 U&u~i 3  
  佛教信徒愿求出离家庭、独身修道是要经过一定手续的。佛教从印度传到中国,中国从汉唐到现在,由于地理和时代的不同,出家的程序,各有所不同。按照佛教戒律规定,佛教信徒要求出家,可以到寺院中向一位比丘请求作为自己的“依止师”。这位比丘要向全寺僧侣说明情由,征求全体意见,取得一致同意后,方可收留此人为弟子,为之剃除须发,并为之授沙弥戒(沙弥戒有十条),此人便成为“沙弥”。沙弥是梵语,义为勤策男,言其当勤受比丘的策励;又有息慈之义,谓当息恶行慈。沙弥最小的年龄是七岁。依止师对弟子负有教育和赡养的责任。俟其年满二十岁时,经过僧侣的同意,召集十位大德长老,共同为之授比丘戒(比丘戒有二百五十条),此人便成为比丘。受比丘戒满五年后,方可以离开依止师,自己单独修道,游行各地,居住各寺院中。在印度没有度牒、僧籍或寺籍制度。沙弥戒和比丘戒都是个别人单独受,不得集体同受。比丘戒最多许三人同时受,至于女子出家同样要先依止一位比丘尼,受沙弥尼戒(沙弥尼戒也是十条)。至年满十八岁时,受式叉摩那戒(式叉摩那戒有六戒),成为“式叉摩那尼”,意为学法女。经两年后,至年满二十岁,先从比丘尼,后从比丘受比丘尼戒(比丘尼戒有三百四十条)。这叫做二部受戒,成为比丘尼。当大乘佛教在印度盛行以后,修大乘法的比丘可以根据自愿,从师受菩萨戒,但不是必须受的。 YI+o:fGC5  
千江有水千江月,万里无云万里天
佛教就是佛陀的教育 和尚并不是代表落后的群体  如果和尚只能住在深山 那么佛法讲给谁听呢?
Posted: 2008-06-04 22:01 | [楼 主]
清净妙莲华
只要人人都能奉献一点爱,我们这里就是极乐世界
终身成就奖 优秀斑竹奖 宣传大使奖 特殊贡献奖 原创先锋奖 贴图大师奖
级别: 管理员


精华: 12
发帖: 1933
威望: 1970 点
银子: 2398 两
贡献值: 19600 点
在线时间:3442(小时)
注册时间:2008-04-26
最后登录:2011-02-08

 

佛法传入中国汉族地区以后,唐宋时代,出家者先要到寺院中作“行者”,服各项劳役,垂发而不剃发,可以从师受沙弥戒。等政府规定度僧的时日来到,经过政府的甄别,或经过考试及格,得到许可,给予度牒,并指定僧籍隶属于某寺院,然后方取得僧人的资格,可以剃度为僧。此后再等机会前往政府许可传戒的寺院中受比丘戒,授戒师也由政府指定。凡是不经政府许可、未得度牒而私自剃发的僧尼,没有寺籍,名为私度,要受到惩罚。到了宋初,年满二十方得受比丘戒的规定被忽视了。常有七八岁的人便受比丘戒。至于菩萨戒仍是随比丘的自愿,可以随时从师受,或者不受。 21.N+H'  
  这种程序到了元代完全废弛了。明末开始规定“三坛同受”的制度。出家的人先到寺院中请求一位比丘为“剃度师”,为己剃发而不受任何戒。剃度师的僧籍属于何寺院,自己的僧籍也同属于这个寺院,为寺院的下一代。一般僧籍只属于子孙寺院(俗称小庙),而丛林寺院是不开僧籍的。遇到某一丛林寺院公开传戒时(小庙是不许可传戒的),前往该寺,在若干时日中先后受沙弥戒、比丘戒、菩萨戒,同时领取政府的度牒,而僧籍却不由政府指定了。到乾隆时废止了度牒,便只由传戒的寺院发给戒牒而已。 Rb_+C  
  现在蒙藏地区出家的程序,一般还是实行接近佛陀时代的比较原始的办法,也没有度牒和僧籍的问题。
千江有水千江月,万里无云万里天
佛教就是佛陀的教育 和尚并不是代表落后的群体  如果和尚只能住在深山 那么佛法讲给谁听呢?
Posted: 2008-06-04 22:02 | 1 楼
清净妙莲华
只要人人都能奉献一点爱,我们这里就是极乐世界
终身成就奖 优秀斑竹奖 宣传大使奖 特殊贡献奖 原创先锋奖 贴图大师奖
级别: 管理员


精华: 12
发帖: 1933
威望: 1970 点
银子: 2398 两
贡献值: 19600 点
在线时间:3442(小时)
注册时间:2008-04-26
最后登录:2011-02-08

 

在家人信仰佛教,愿意成为正式的在家佛教徒——优婆塞、优婆夷也要经过一定手续。在家佛教徒的基本条件是受持三皈,就是皈依佛、皈依法、皈依僧。皈依是投靠的意思。言其以自己的身心性命投靠于佛法僧,依佛法僧的教导行持。这里所谓皈依佛,不是皈依佛的生身,而是皈依佛的道德品质;所谓皈依法,就是皈依趣向涅槃的方法;所谓皈依僧,应是皈依佛所教导的大菩萨、大阿罗汉等。受持三皈,要经过一定的仪式,即请一位法师依照《三皈仪轨》为自己说明三皈的意义。自己表示从此以后,尽自己的一生皈依三宝。如是便成为优婆塞、优婆夷。与受三皈同时,或若干时以后,可以进而从师受五戒,其仪式也是请一位法师依照授《五戒仪轨》为己教导,自己表示一一遵守,便成为五戒优婆塞、优婆夷。随着自己修学的进步,到一定程度,可以进而从师受菩萨戒,也是要请一位法师依照授菩萨戒仪轨为己教导,自己一一遵守,便成为菩萨戒优婆塞、优婆夷。受持三皈主要是皈依佛法僧,请师只是为了证明。如果认为请某法师为自己说明皈戒,便是皈依某法师了,那就有失皈依三宝的真实意义。
千江有水千江月,万里无云万里天
佛教就是佛陀的教育 和尚并不是代表落后的群体  如果和尚只能住在深山 那么佛法讲给谁听呢?
Posted: 2008-06-04 22:02 | 2 楼
清净妙莲华
只要人人都能奉献一点爱,我们这里就是极乐世界
终身成就奖 优秀斑竹奖 宣传大使奖 特殊贡献奖 原创先锋奖 贴图大师奖
级别: 管理员


精华: 12
发帖: 1933
威望: 1970 点
银子: 2398 两
贡献值: 19600 点
在线时间:3442(小时)
注册时间:2008-04-26
最后登录:2011-02-08

 

出家佛教徒和在家佛教徒在外表上,除比丘要剃除须发外,在衣服上也有所分别。比丘应蓄的衣服,根据佛教原始的规定,只有三衣,总名为“袈裟”。其中一件是“五衣”,是由五条布缝缀成的衬衣;一件是“七衣”,是由七条布缝缀成的上衣(平时穿着的);一件是“祖衣”,是由九条以至二十五条布缝缀成的大衣(遇有礼仪或出外时穿着的)。每一条布又要由一长一短(五衣)、二长一短(七衣)或三长一短(大衣)的布块所合成。这种式样叫做“田相”,言其如同田地畦垄的形状,表示僧众可为众生的福田。但在中国寒冷地带,只穿三衣是不够的,于是在袈裟以下穿着圆领方袍的俗服。其后时代变迁,俗人的衣服改变了式样,而僧人始终保持原样,于是圆领方袍便成为僧服的特型了。在家佛教徒在平时只穿着俗服,在拜佛时可以穿着五条布缝缀成的“缦衣”,言其通缦无有田相。所以缦衣的每条不许用一长一短合成。沙弥和沙弥尼也只许穿着缦衣而不许穿着割截成的袈裟。 *OMW" NZ;  
  佛教徒中比丘、比丘尼是独身修道的,必须清心寡欲,不是一件容易的事。因此佛教制定受比丘戒之前要有许多质问,凡是不合条件的人,是不允许受比丘戒的。例如:父母未曾允许,身有负债,身有痼疾或精神病,现任官吏及曾为比丘而违犯四根本戒等等,凡有十三难、十六遮。至于受比丘戒以后,又厌倦出家的清苦生活,愿意还俗,却是极其容易的,只要对任何一人声明,自己愿意舍戒,便可以放弃比丘身份,改变独身的生活。如若不舍戒,不放弃比丘身份,却私自违反戒条,这叫作“破戒”,是不允许的。其他比丘可以检举,经过僧侣集会评判,要受到一定的惩罚。受五戒的在家居士也可以根据自愿,随时对任何一人声明,放弃优婆塞、优婆夷身份。惟有菩萨戒是只有受戒,或者破戒,而没有舍戒之说。
千江有水千江月,万里无云万里天
佛教就是佛陀的教育 和尚并不是代表落后的群体  如果和尚只能住在深山 那么佛法讲给谁听呢?
Posted: 2008-06-04 22:02 | 3 楼
清凉地
物来则映,物去不留,安住当下,无弃无求。
特殊贡献奖 优秀斑竹奖 原创先锋奖
级别: 论坛版主


精华: 0
发帖: 1283
威望: 1287 点
银子: 1681 两
贡献值: 4950 点
在线时间:2718(小时)
注册时间:2008-05-01
最后登录:2010-12-31

 

师父,跟你学习,我很快乐!
菩萨清凉月。常游毕竟空。众生心垢净。菩提影现中。
Posted: 2008-06-04 22:45 | 4 楼
清净妙莲华
只要人人都能奉献一点爱,我们这里就是极乐世界
终身成就奖 优秀斑竹奖 宣传大使奖 特殊贡献奖 原创先锋奖 贴图大师奖
级别: 管理员


精华: 12
发帖: 1933
威望: 1970 点
银子: 2398 两
贡献值: 19600 点
在线时间:3442(小时)
注册时间:2008-04-26
最后登录:2011-02-08

 

Quote:
引用第4楼清凉地于2008-06-04 22:45发表的  : k4Ub+F  
师父,跟你学习,我很快乐!
 -p2 =?a  
大家互相学习,共同进步。 /6a617?9J  
3# r` e  
所谓入道有先后,术业有专攻,我需要向你们学习的地方也很多啊,我也是一个业障凡夫,所以是有很多还需要学习的,是我所不知道的,是我所做得不够的。
千江有水千江月,万里无云万里天
佛教就是佛陀的教育 和尚并不是代表落后的群体  如果和尚只能住在深山 那么佛法讲给谁听呢?
Posted: 2008-06-04 23:12 | 5 楼
清净妙莲华
只要人人都能奉献一点爱,我们这里就是极乐世界
终身成就奖 优秀斑竹奖 宣传大使奖 特殊贡献奖 原创先锋奖 贴图大师奖
级别: 管理员


精华: 12
发帖: 1933
威望: 1970 点
银子: 2398 两
贡献值: 19600 点
在线时间:3442(小时)
注册时间:2008-04-26
最后登录:2011-02-08

 

对于上面所说的三衣来说,其用法和印度已经不一样了。在印度天气热,只要有三件袈裟就足够了,而我们这里不行,所以多出了很多常服,比如大褂,小褂、海清,乃至毛衣,内衣等等。袈裟的用法也就有所改变,一般刚出家的就穿海青,三衣是比丘的衣服,不是沙弥所着。但是现在在受戒期间,受了沙弥戒就穿五条衣,也有穿七条衣的。本来五衣是比丘一直穿在身上的,但是在中国就是受戒的时候用一下就是了,以后都不再穿。七条衣,是现在所有比丘的袈裟,在佛事活动,早晚功课中都是穿七条衣,所以也称“本衣”。而对于大衣,也就是祖衣,唯寺主(住持)穿,或者在举行佛事活动中,长老或者为首(主法)者穿。 RFq&#3f$  
,.T k "\@  
;H:+w\?8f$  
至于居士的缦衣(没有条纹的袈裟),是汉传佛教特有的,居士没有袈裟,乃是借用出家人的衣服,但因不是福田,所以不现田相(没有条纹),惟有佛事活动时、念经礼佛时可以穿着,除此之外是不能穿着到处随意走动的。
[ 此贴被清净妙莲华在2008-06-04 23:28重新编辑 ]
千江有水千江月,万里无云万里天
佛教就是佛陀的教育 和尚并不是代表落后的群体  如果和尚只能住在深山 那么佛法讲给谁听呢?
Posted: 2008-06-04 23:22 | 6 楼
清凉
无所从来,亦无所去。
特殊贡献奖 灌水天才奖
级别: 论坛版主


精华: 0
发帖: 1733
威望: 1734 点
银子: 1937 两
贡献值: 4950 点
在线时间:932(小时)
注册时间:2008-04-30
最后登录:2011-02-18

 

学习了,是呀,跟着师父学很长见识。我是受三皈依的,到哪里可以请到居士的缦衣呢?
不取于相,如如不动
Posted: 2008-06-06 12:56 | 7 楼
清凉地
物来则映,物去不留,安住当下,无弃无求。
特殊贡献奖 优秀斑竹奖 原创先锋奖
级别: 论坛版主


精华: 0
发帖: 1283
威望: 1287 点
银子: 1681 两
贡献值: 4950 点
在线时间:2718(小时)
注册时间:2008-05-01
最后登录:2010-12-31

 

菩萨清凉月。常游毕竟空。众生心垢净。菩提影现中。
Posted: 2008-06-06 13:10 | 8 楼
清净妙莲华
只要人人都能奉献一点爱,我们这里就是极乐世界
终身成就奖 优秀斑竹奖 宣传大使奖 特殊贡献奖 原创先锋奖 贴图大师奖
级别: 管理员


精华: 12
发帖: 1933
威望: 1970 点
银子: 2398 两
贡献值: 19600 点
在线时间:3442(小时)
注册时间:2008-04-26
最后登录:2011-02-08

 

Quote:
引用第7楼清凉于2008-06-06 12:56发表的  : JTxHM?/G  
学习了,是呀,跟着师父学很长见识。我是受三皈依的,到哪里可以请到居士的缦衣呢?
bz=B&YR  
受三皈依只能穿海青(袍子,那大袖子的),缦衣是必须受五戒之后才可以穿的。到佛具店多半都有。
千江有水千江月,万里无云万里天
佛教就是佛陀的教育 和尚并不是代表落后的群体  如果和尚只能住在深山 那么佛法讲给谁听呢?
Posted: 2008-06-06 13:26 | 9 楼
« 1 2» Pages: ( 1/2 total )
帖子浏览记录 版块浏览记录
洞天福地社区 » 你说我说他说


Powered by 净业寺 © 洞天福地社区 Corporation