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页主题: 佛教徒的生活方式 打印 | 加为IE收藏 | 复制链接 | 收藏主题 | 上一主题 | 下一主题

无名
级别: 爱心之星


精华: 0
发帖: 148
威望: 149 点
银子: 253 两
贡献值: 0 点
在线时间:130(小时)
注册时间:2008-05-09
最后登录:2008-11-28

 佛教徒的生活方式

0
KV! (   
]_`ICS  
达摩难陀法师 i]Bu7Fuu  
kJ?AAPC  
QQt4pDir>  
%a]Imsm  
前  言 L#S|2L_hC  
    人类所欢庆的各种喜事,如婴儿之诞生、男婚女嫁,或是所哀悼的各种悲恸事情,如疾病和死亡,往往遵照某种仪式来进行。这些礼仪,全球各主要宗教未成立的远古以前已经为每个社会所奉行,并由我们的先祖一代一代传下来,一直流传到今天。随着星移物换,今天它已渐被众人接受为传统礼法。我们虽然已接受过现代教育且过着精致的生活方式,却仍然以愚味和畏惧的心态继续奉行着这些仪式,不敢改变或丢弃它们。 $EL:Jx2<  
    这许多礼仪中,尤以死亡和葬礼的仪式最为神秘且富于迷信色彩,丧家亦经常必须承担一笔庞大治丧费用,也因为如此,其他宗教信仰人便乘机抓住这把柄,猛烈批评且攻击佛教的不是,导致许多佛教徒转信其他宗教。因此,佛教团体有必要要警觉到事情之严重性,进而勇敢地全力改变旧有错误观念,呼吁大众以正确的佛教规则进行礼仪礼拜。 M^lP`=sSv  
agq4Zy  
一、父母养育孩子的职责 B=%x#em  
    孩子的诞生是天底下最令人快乐之大事。抚育孩子的过程照样能以快乐而又信心十足态度来完成。另一方面,对父母来说,这意味着一个长时期牺牲和责任的开始。 czsnPmNEI  
    虽然人类进化过程远超其他生物,然而人类的幼儿通常经历一段很长的时间才能成熟成长而独立生存。父母肩负繁重养育责任,他们必须细心呵护孩子,教养孩子长大成为日后的有用之才。虽说这么多世纪以来,社会已发展出一套经得起考验的养育孩子公式,至于宗教则在行为操守、道德伦理等方面为父母提供的构思,扮演了主要的角色。在佛教教义内,佛陀已明确地在父母对孩子应尽的责任方面,以及孩子对父母应尽的责任方面提供有益的教导,箴言篇经文中珍集了这方面的宝贵训戒。佛陀举例说,他曾经无意间获悉一位年青轻人在一项简单的礼仪中向六个方向(北、南、东、西、天、地)朝拜,当佛陀询问他这种朝拜方式的意义和意图时,年轻人说他也并不知道这种仪式的意义,他只不过是遵照他先父的遗言行事。自然,佛陀并没有责怪这位奉行如此仪式的年轻人,并向年轻人解说这仪式的实际用意,他说向六个方向礼拜的意思是向他们的父母、老师、宗教信仰、妻子、孩子和雇主致以敬意和履行职责。从这儿我们可以看出佛陀很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,尤其是父母和孩子之间的关系。父母一定要关照孩子,必须在适当的时候让孩子自作主张,并在时机成熟时把继承权交予他们;反过来说,孩子有责任忠诚孝顺父母。付出的双方以一种互相尊重、互相感激的方式表达彼此的爱意,而不应以一种期望着有回报的心情来讨好对方。从这里也可看出宗教与父母——孩子之间的紧密关系。父母不应忽略了孩子诞生在宗教上的重要意义,已照着合理宗教信仰来发展家庭关系的家庭绝不会行差踏错。 ZSr!L@S  
    父母有责任以他们的宗教文化传承为基础去发展上述密切关系。其他宗教通常须履行正式洗礼和命名仪式,信仰佛教的父母只须把孩子带到庙里,加强他们对三宝的信念,并寻求佛、法、僧的庇护。得到三宝的庇佑后,父母就能更有信心养育孩子长大成人,因为他们知道三宝将护佑孩子远离所有邪恶。我们不能否定邪恶存在于我们的四周,这些恶毒的邪恶会给人类带来伤害。把孩子带到庙里接受神圣传统宗教礼仪——将能为孩子添增福气。在孩子尚年幼时便带他上庙里接受佛教的起步做法,将能使佛教成为他日后生活的一部分,如孩子长大后仍维持上庙宇的习惯,在他面临生活难题时,将能给他很大的帮助。 T:".{h-i  
bq9/ d4  
二、为孩子赐福的仪式 ,YJn=9pTl  
    经文的诵读将使孩子受益不浅。根据纪录,在佛陀时代,当孩子受到外在邪恶干扰而面临危急情况时,人们就会把孩子带到佛陀面前,由佛陀集合众僧为孩子诵读经文。诵读之后,孩子即能免于死亡且活到老死。经过诵经的孩子被称AYuwaddhana,即“长寿”,因为他再也不会有夭折的危险。 <`?%Cz AO  
'hFL`F*  
三、为何我们要寻求佛陀的庇护? vpC?JXz=H  
    那些信神的人在感受到恐惧、悲伤或任何干扰时,他们都会以祈祷的方式寻求帮助和保护。许多佛教徒会问,当他们遇到不安时,应该寻求何人的帮助?在这种情形下,佛教徒说佛教对神明的观念有异于其他宗教,但是当人们冥想沉思佛陀的崇高特质、他伟大的胜利、他的冷静、和他高贵的人格时,人们的心绪就会冷静下来且获得信心。其他宗教信徒会说神并不是人,而是存在于脑海中的一种拟人化力量,当人们把焦点集中在这股力量时,人们就会冷静下来并获得力量;因为在这个时候,他们才会理智地面对困扰,分析难题,从而找出克服难题的方法。佛教徒也能以同样方式在脑海中冥想佛陀的形象来解决难题。事实上,许多难题都是由我们的思想所引起的,只要脑子能理解这些难题,再加上信心,仅需头脑就能解决难题了。这也就是佛教徒有必要理解佛经的重要原因。当思想通过对佛陀的虔诚教意而获得鼓舞和增强时,思想就能克服无助和对邪恶的恐惧,进而重新找回信心。这就是我们必须寻求佛陀庇护之意义。 :? s{@7  
    在庙里为孩子寻求庇佑,献花、香烛或水果的仪式会在殿堂里进行,驻庙的法师将会受邀为婴孩诵读经文与祝福。在有需要时,也可请求法师为孩子取一个适合的佛教徒法名。 ]0g p.R  
    当孩子长大后,父母有责任定期带孩子上庙里聆听简单的教义和道德,让孩子有机会与虔诚的信徒接触并从中受惠。随着时间的推移,孩子就会习惯于佛教的生活方式,并且对庙宇的安祥环境感到熟悉。当然在孩子有重要大事如第一天上学、考试、生日和其他快乐的事情时,也应该带孩子到庙宇里接受特别祝福。在孩子惯于听取经文后,他们就会获得无穷信心,因为他们知道通过经文的熏陶,他们就能获得保护。这样一来,不说他们肩负任何艰巨任务,他们都会有更好的表现,而且面对困难时亦不会紧张不安;反之,他们更有安全感,不会陷于完全无助的恐惧状态。 JIsi  
/.~zk(-&h  
四、佛教教育和佛教文化的实践 v3G$9 (NE;  
    要有效地把佛学的伦理道德观念传授给年轻人,可采用图片、插图、佛经和有趣的佛教传说及佛教故事作媒介教材。这种教学方法很受大众欢迎,尤其是年轻人,更是很容易通过这类教学方法深入认识佛教。除此之外,舞台话剧或是描述佛教传说的素描,亦能加深年轻人对佛教的良好和深刻的印象。  >hzSd@J&  
    要引导孩子步向正途,父母首先就应以身作则,带来理想的生活方式。没有高尚人格的父母,不可能养育出具有高尚人格的孩子。除了受业力倾向的影响之外,孩子也会受父母自身缺点和美德所影响。责任心重的父母应该谨慎注意自己的言行,以免将本身的缺点传给孩子。 qt6@]Y  
    至于传统习俗,佛陀教导我们不在接受或反对习俗之前,应先考虑是否有意义或是否实用。当人们学了佛理之后,他就会不再注意传统习俗等问题,而以一种佛教徒的方式过着有意义的生活。佛陀说,不论我们以哪一种方法来训练脑筋,我们所持的态度应该像乘筏过河的人,因为他在过了河之后,就不会紧抱着筏子来过活;相反的,他会把筏子置于岸边并继续他的行程。同样的,奉行习俗只是学佛的灵感泉源,而不是学佛的最终目的。 L2wX?NA  
    各国所奉行的传统佛教习俗都不尽相同。当我们奉行这些传统习俗时,我们不应把自己归类进任何一种佛教传统源流中,这也就是我们不应将中国佛教、斯里兰卡佛教、日本佛教、泰国佛教、缅甸佛教或西藏佛教等——分类划清界线,如此做只会引起不协调、歧视和误解。我们也应小心提防那些以各种符咒、神力、神秘而又超自然能力和臆念来欺骗大众的所谓佛教领导者,他们这些无耻的行为完全歪曲了佛陀的原意。 >WLHw!I!6  
    另一项常见的佛教仪式是在新家举行祝福仪式。当佛教徒进入新居或搬家时,通常都会邀请法师来进行祝福仪式,唯有如此才能确保新家受到宗教庇护,使居住在这屋檐下的人都能快乐、安祥、和谐地生活在一起。同样的,营业大厦开张或新开张营业时都能举行这种祝福仪式。 ]^Xj!01~  
qC5IV}9`  
五、结  婚 zFQm3!.  
    佛陀如是说,孩子长大后,父母有责任为他们的子女找到一位适当的配偶。当然在现代社会,这种习俗已不再适用。不过,当孩子开始寻求他们自己的伴侣时,父母宜全力支持他们,除了给予物质上的支持以外,父母也应该趁此良机给孩子提供寻求伴侣所应注意的事,给孩子提供建议和指导,使他们不致于犯错误。要是孩子有定期上庙求佛,那么他们就有机会结识到与他们有相同宗教信仰和志趣相投的伴侣,进而发展一段愉快的婚姻。 z`p9vlS[  
    在我国,许多佛教徒在进行他一生中最重要的庆典时——结婚,通常都会忘了他们的神圣义务。佛教国家的习惯是,订婚的男女双方会邀请法师到他们的家里祝福。祝福仪式可以在婚姻注册局或男女双方家里,婚礼进行前或举行后。祝福的目的,是希望男女双方婚后能尽职维持一段美满良缘。在这简短的祝福仪式中,只需准备鲜花和香烛就行了,男女双方家长也可邀请他们的亲戚朋友一起观礼。这个祝福仪式,会选择一个良辰吉日进行,它意谓着新婚夫妇将能维持一段成功、平和、和谐而又快乐的婚姻。 #. 71O#!  
    单单迷恋对方,并不足以构成成功婚姻的条件。因此年青人在宣誓前,应先看清结婚对象内在的一面。本持着宗教信条踏上婚姻旅途的夫妇在遇到挫折时,很自然就会寻求宗教的帮助来获得安慰。一旦婚姻生活愉快,新婚夫妇就应全心全意做个好佛教徒,以便为孩子铺设一个康庄的未来前程。 .Hk.'>YR  
@>8 {J6%\  
六、宗教仪式  y(#6nG@S  
    虽然知识分子都不看重宗教仪式、礼仪和庆典,它对大众却有着举足轻重的重要性,因为它能建立人们对宗教的献身态度并获取精进灵感。对许多人来说,献身是投入宗教最重要的第一步。假如佛教没有了献身和文化架构作支柱,佛教徒将会转信其他宗教或信仰,即使他们这种信仰是极端迷信或盲从的。 wk{]eD%  
    宗教必需具备一些无害的仪式或合理礼仪,来让信徒表达他们的献身精神和心灵感受。很多佛教仪式都能为其跟从者培养良好而又乐观的态度,使信徒从而变得更具忍耐心,更体谅别人而且更富教养。当信徒以一种明了和虔诚的态度来奉行仪式时,这种仪式通常能加强信徒对宗教的体认。佛教如缺少了献身精神,将会变得冷漠、孤立而且学术化。 ~SmFDg$/m  
[KCR@__  
七、禁  忌 )1YX+',"  
    各种族都有各自的禁忌。在马来西亚,我们的禁忌也许比任何其他地方多,因为我国主要三大民族都有各族自己的神灵信仰,而且各族信仰互相深深影响。由于无知、恐惧和迷信,各族都完完全全接受其他种族的信仰,而不是以一种理性的态度去研究它和摒弃它于现代社会之外。例如,许多亚洲人相信他们不应在天黑后剪指甲,或是在一个星期内的某一天不宜洗头;也有些人相信一大早见到剃度了的宗教教徒是不吉利的事;而其他人相信天黑后不宜扫地;更有些人认为晚上不宜提着肉类到处走,因为肉会将邪灵引来;有些父母则劝告孩子带块金属符筒来驱走魔鬼;有人深信晚上狗吠和猫鹰叫会带来恶运,左眼跳是恶兆。有些人很相信这些传说,不过那些不相信的,心理就不会有任何恐惧或干扰。 VGc.yM)& j  
    佛教对于这些传说的态度又如何呢?为何这种迷信的恐惧感能使人们丧失理智?它又是怎样产生的?这些传说几乎都是种种无名恐惧的导因。有时这些传说的确也是相当有理的,例如说在晚上不剪指甲,那是因为天黑剪甲可能会剪伤自己的手指。即使有邪灵的存在,佛陀曾说过,只要我们以爱心(有形或无形都好)来看待所有生灵,只要我们明智地过着一种无损及他人的生活,只要我们相信佛法的力量,或是佛陀对真理的阐释;而且,只要我们明了佛陀教导并培养出正确的佛学思想,就没有什么伤害我们。这又再说明,我们必须定期上庙宇培养献身精神,加强我们对佛教的信心。同时我们也应与宗教导师互相讨论佛经经文,来加强我们对佛经的认识。庙宇应该是人们增加知识和改进理解力的好地方,唯有通过知识和理解,无知的人们才能去破除迷信观念和连根拔除不必要的恐惧感。 LXZI|K[}k  
jeB"j  
八、符咒和魔法 Z{/GT7 /  
    通常亚洲人在生命中遇到不愉快经历时,都会将这种不幸归罪于符咒和魔法,认为自己是受了符咒或魔法之害而遭受不幸的。这些隐示,只要面临不愉快经历,他们就会向预言家、占卜家或巫师求救。理所当然的,这些贩卖魔法和符咒的专家就会告诉他们的顾客说,某种不幸真正发生,或是有人正藉着某种邪恶力量来使他们蒙受灾难,然后就自称有能力与这些邪恶力量对抗,然后就向顾客收取一大笔费用来“治疗”他们。通过这种求救方式,受害者所能获得的唯一效果就是袋子越来越轻,钱花了出去,人却没有从中受惠。这些挂羊头卖狗肉的骗子或庸医,有些甚至冒充和尚,来骗取毫无戒心的受害者的金钱,而从中牟利。深得人心的佛教绝不会被这些稀奇古怪的庸医或骗子所蒙骗。佛陀很清楚地说明,我们的许多不幸主要是由杂念所引起的,因此我们只有依靠自己的能力和理解力来克服它们。 5" (FilM  
    在我国尤其具有许多这类传说,这可能是因为三大民族各有自己的古怪迷信说法,而且这些迷信互相交流,结果另又产生了一种更吓人的说法,最终这些迷信变体便成了马来西亚的迷信特色。 i52JY&N  
    佛教治疗任何一种不幸的方法,就跟现代心理治疗法一样地科学。这种疗法全收集在第二圣谛,即集谛里——受苦的导因。在我们寻求不幸(恶运、健康坏,失去某人或某物、私人物品及家庭问题)的疗法时,首先我们必须找出不幸的根源。我们一定要理智地找出事发的真正原因,而且清楚认识到只有自己才是克服不幸的最佳求救者。要寻求解决方法时,必须集中心力去想出问题的根源。例如说生病时,冷静的心灵经常能影响病况,使病情痊愈得更快。遇到不幸时,一味依靠超自然力量来克服不幸不是解决苦难的正确途径。我们必须冷静地体验到,痛苦是与生俱来的,因此,不论任何事情发生在我们身上,我们一定要理智地看待它,唯有如此才能找出一种合理的解决方法。这不是宿命论——表示每个人,只要以正确的力量,就一定能为自己解除不幸。 G(ZEP.h`u  
i|xz  
=pTTXo  
举手之劳--动动手指就能参与弘法--功德无量啊 ))nTd=  
Posted: 2008-05-30 23:18 | [楼 主]
清凉地
物来则映,物去不留,安住当下,无弃无求。
特殊贡献奖 优秀斑竹奖 原创先锋奖
级别: 论坛版主


精华: 0
发帖: 1283
威望: 1287 点
银子: 1681 两
贡献值: 4950 点
在线时间:2718(小时)
注册时间:2008-05-01
最后登录:2010-12-31

 

好好的学习中,谢谢无名师兄!
菩萨清凉月。常游毕竟空。众生心垢净。菩提影现中。
Posted: 2008-05-31 08:08 | 1 楼
清凉
无所从来,亦无所去。
特殊贡献奖 灌水天才奖
级别: 论坛版主


精华: 0
发帖: 1733
威望: 1734 点
银子: 1937 两
贡献值: 4950 点
在线时间:932(小时)
注册时间:2008-04-30
最后登录:2011-02-18

 

阿弥陀佛,举手之劳,功德无量。
不取于相,如如不动
Posted: 2008-05-31 12:07 | 2 楼
清凉地
物来则映,物去不留,安住当下,无弃无求。
特殊贡献奖 优秀斑竹奖 原创先锋奖
级别: 论坛版主


精华: 0
发帖: 1283
威望: 1287 点
银子: 1681 两
贡献值: 4950 点
在线时间:2718(小时)
注册时间:2008-05-01
最后登录:2010-12-31

 

知识分子都不看重宗教仪式、礼仪和庆典......为什么呢??!
菩萨清凉月。常游毕竟空。众生心垢净。菩提影现中。
Posted: 2008-06-01 12:38 | 3 楼
帖子浏览记录 版块浏览记录
洞天福地社区 » 你说我说他说


Powered by 净业寺 © 洞天福地社区 Corporation